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歌是日本的定型诗,是日本特有的传统诗歌。和歌以固定的31个音节,被称为世界上最短的格调诗。和歌反映了岛国日本的生活,日本民族的美意识和美学观念。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和歌成为困扰翻译者的难题。研究者们以《日语学习与研究》杂志为舞台,围绕和歌的汉译发表了很多论文,就译文的诗形,韵律和文体展开了诸多讨论。翻译是将某种语言用另外一种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行为。翻译的目的是进行两种语言间的文化交流。所谓翻译,是将原语的内容,用与其最接近最自然的受容语再现出来,在内容和文体上,原语与受容语实质上应该是对应的。奈达的逆行变形翻译理论将翻译的过程分为分析,转移,再构成三个阶段,为和歌的翻译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本论文以《小仓百人一首》的六首恋歌为题材,并对其汉译本进行了整理和收集。以奈达的机能翻译理论以及逆行变形的翻译形式为依据,从不同的视角,分析和歌的翻译过程,研究其在和歌翻译实践过程中的应用和实现。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是序论部分。概述了研究问题,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对象和方法,总结归纳了关于日本古典和歌和奈达翻译理论的先行研究成果。第二章,首先介绍了日本古典和歌以及《小仓百人一首》的概况。其次介绍了奈达的翻译理论。在此基础上,主要就形式对等以及动态对等的实现手段逆行变形的翻译方式进行了说明。第三章,以《小仓百人一首》中的恋歌为例,实证分析了在和歌的汉译过程中逆行变形的应用。从分析-转移-再构成三个阶段展开论述。第四章,综合诗形,韵律,文体等问题,对和歌汉译过程中如何实现逆行变形的效果进行了分析探讨。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论和今后的课题。通过本文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奈达动态对等的翻译理论及逆行变形翻译方式对和歌的翻译是具有指导意义的,为翻译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翻译的三个阶段中,分析阶段是对原文语法,语义上的分析,通过其表层结构,分析其深层结构的含义。转移阶段主要起到桥梁的作用,通过分析两国语言的相似点和不同点,挖掘两国文学和文化方面的共鸣。再构成阶段是升华阶段,不仅要考虑形式和动态的对等,还要综合形式,韵律,文体上的考虑,最终呈现为目标语的表层结构。通过对三个译文的对比分析,发现和歌的汉译倾向于采取中国读者熟悉的五言或者七言的形式。通过押韵,平仄,运用古语等手法,使译文读者最大限度地得到和原文读者一样的体验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