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是无患子科荔枝属常绿乔木,原产于中国南部。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四川、云南和台湾等省,是我国南方的特色大宗水果。荔枝是典型的具假种皮果实,胚珠发育为种子,可食部分是假种皮(果肉),子房壁发育为果皮。荔枝的果皮色泽类型多种多样,主要有鲜红,紫红色,也有果实成熟时不着色或着色不均匀的品种。水果果皮颜色很大程度上决定
【基金项目】
:
国家荔枝产业技术体系资助项目(nycytx-32); 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重点项目(201804020063); 广东省教育厅“创新强校工程”项目(2016KCXT 01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是无患子科荔枝属常绿乔木,原产于中国南部。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四川、云南和台湾等省,是我国南方的特色大宗水果。荔枝是典型的具假种皮果实,胚珠发育为种子,可食部分是假种皮(果肉),子房壁发育为果皮。荔枝的果皮色泽类型多种多样,主要有鲜红,紫红色,也有果实成熟时不着色或着色不均匀的品种。水果果皮颜色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外观品质,影响果品的商品价值。液泡中积累花色苷是荔枝果皮的主要显色成分,它的合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由内外因子共同控制。随着研究的深入,影响花色苷生物合成的关键结构基因和调节基因相继被揭示。MYB转录因子是植物花色苷生物合成的调控因子,该转录因子通过激活下游的花色苷生物合成结构基因调控花色苷的积累,然而,MYB转录因子的上游基因则研究较少。本文在分析荔枝基因组中所有含有NAC保守结构域成员的基础上,以不同荔枝品种果实为主要实验材料,通过同源比对和转录组数据分析,克隆了6个可能与花色苷积累相关的NAC家族的候选基因,进一步利用基因表达和花色苷积累关联分析,同时运用酵母单杂交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技术进一步鉴定与荔枝花色生物合成调控因子MYB启动子互作的NAC调控因子。筛选出参与调控荔枝花色苷生物合成调控因子MYB表达的NAC调节基因,为荔枝果实色泽的改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NAC家族基因N端含有高度保守的NAC结构域,在荔枝‘妃子笑’基因组测序数据库中进行筛选,得到50个很可能是荔枝NAC家族基因。对这50个假定荔枝NAC基因进行聚类分析,可以明显分为6个亚族。进一步根据桃子和拟南芥中调控花色苷生物合成的NAC基因序列相似性以及荔枝果皮发育三个阶段的转录组数据分析结果进行筛选。分析整理后,得到6个很可能参与荔枝花色苷生物合成调控的NAC基因。2、提取荔枝?妃子笑?果皮总RNA,反转录成c DNA为模板,成功的克隆了与其他物种调控花色苷生物合成的NAC相似度高的6个荔枝NAC成员,分别命名为Lc NAC1、Lc NAC2、Lc NAC3、Lc NAC4、Lc NAC5和Lc NAC6。3、通过qCR分析了6个候选NAC基因在不同组织和发育阶段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Lc NAC4、Lc NAC5和Lc NAC6在果皮中高表达,且随着果皮成熟着色这三个基因表达增加。说明这三个基因可能是参与花色苷生物合成的关键成员。4、构建转基因载体pcambia1300-Ca MV35S-Lc NAC1-6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载体p Green II 0800-Lc MYB1 promoter-LUC,在本氏烟草中进一步验证NAC转录因子对Lc MYB1表达的调控作用,发现Lc NAC4、Lc NAC5和Lc NAC6可明显激活Lc MYB1的表达。5、构建了pAb Ai-LcMYB1 promoter和pGADT7 AD-Lc NAC1-6酵母载体,通过酵母单杂交实验验证NAC转录因子与Lc MYB1启动子的互作反应。实验结果显示,只有候选基因Lc NAC5与转录调控因子Lc MYB1的启动子有互作反应。
其他文献
Oryza coarctata是稻属中唯一的野生盐生物种,被认为是生态演替中的重要物种之一,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国家的沿海地区。植物的线粒体和叶绿体是植物生命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植物体遗传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线粒体基因组和叶绿体基因组在系统进化、物种鉴定、核质互作等研究中均发挥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采用NCBI数据库中O.coarctata的Nanopore原始测序数据,完成其细胞器基因组的组装、注释,并
为了探明不同施钾量对水稻产量形成、抗逆性及抗倒伏能力的影响,本研究分别于从化市龙潭村、珠海市新村、珠海市东湾村设置了三个试验点,以广丰香8号为材料,在氮肥和磷肥施用量保持一致的条件下,设置四个不同的钾肥水平,分别为不施K2O处理(T1),施用K2O 64.2 kg·hm-2处理(T2),施用K2O 128.25 kg·hm-2处理(T3),施用K2O 153.9 kg·hm-2处理(T4),分析了
植株矮化是作物育种中最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矮秆品种不仅抗倒伏能力和收获指数得到提高,而且对肥料的反应也更好。20世纪60年代,在水稻和小麦中引入sd1和Rht1基因,培育出半矮秆品种,并显著提高了产量,从而引领了“绿色革命”。到目前为止,sd1仍是水稻育种中最常使用的半矮秆基因,其带来的风险也是育种工作者所担心的。因此,新矮源基因的发掘、鉴定和利用是当前育种中最为重视的问题之一。本文主要从水稻粳型
铝毒会在酸性条件下限制了植物根系的生长,并且极大限制了酸性土壤的农业生产。C2H2锌指蛋白转录因子(Zinc finger protein)是植物中最大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在植物发育和胁迫反应中发挥着多种作用。本研究从野生大豆BW69耐酸铝基因表达谱克隆基因GsGIS3,并对其生物学功能作进一步分析研究,主要结果如下: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GsGIS3基因名是LOC100811796,蛋白登录号为X
近年来,我国两系杂交水稻面积持续上升,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人们对光、温诱导育性转换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不少科学家提出了一些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光温作用模式,加快了实用型两用核不育系的选育进程。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育性转换关系,限制了两系不育系繁种、制种的自由性,从而制约着两系杂交稻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异常低温天气时有发生,许多两系杂交制种都以失败告终,因此
基于烤烟动态营养供应平衡原理,借助水肥一体化技术,探究精细合理的减氮追施液体菌肥栽培模式,协调碳氮代谢,为粤北烟区坡地烤烟优质适产提供合理的种植模式。试验以烤烟(Nicotiana tabacum L.)品种‘粤烟97’为试验材料,于2018年、2019年分别在广东省清远市连州市和韶关市始兴县设置5个处理,即BC空白对照、CK常规水肥管理、K1不减氮追施液体菌肥、K2减氮10%追施液体菌肥、K3减
合理施用氮肥是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基础,也是决定稻米品质的重要因素。针对当前我国水稻种植中存在的劳动力短缺、用工成本高、肥料利用率低等问题,本试验旨在探索更简化高效的氮肥管理方式,减少施肥次数,提高种稻效率,为水稻轻简化栽培提供依据。田间小区试验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大丰试验基地进行,供试品种为五山丝苗。2018年晚季设置不施氮(N0)、三控施肥(TC)、三控减氮(RTC)和5个轻简施氮(SNM
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水稻粒型指标主要包括粒长,粒宽和粒厚,属于数量性状。水稻粒型不仅与产量密切相关,还对稻米品质有很大影响。因此,水稻粒型研究对培育优质高产的水稻具有重要意义。尽管目前已定位和克隆一些控制粒型的QTL和基因,但水稻粒型的调控网络仍不清楚,相对于粒长和粒宽基因,粒厚基因的克隆和报道相对较少。本研究基于
为改善边坡喷播植物的生长状况,提高植物在定植初期的成活率和后期低养护状态下的抗旱性,分别进行了边坡植物复合菌剂的筛选和应用实验。从边坡植物根际土壤中分离出解磷解钾活性较高的菌株,并研究其对山毛豆的促生效果;研究了3种丛枝菌对任豆(Zenia insignis)生长和抗旱性的影响;研究了接种外生菌根真菌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 tinctorius,P.t)对台湾相思(Acacia conf
茶席插花,是为茶席或茶空间服务的围绕茶席主题而设计的插花,是当代茶席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茶美学越来越受社会关注,但关于茶美学中的茶席插花的理论研究还处于新兴阶段,对茶席插花的实践也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关于中国古代的茶席插花的深入研究。中国茶文化和插花文化各自均有完整的发展历程。明代主张边品茗边赏花,此时的茶文化和插花文化在美学范畴中产生了交融,茶席插花在明代发展成熟。在这个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