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九成是跨越两宋的理学家,有“渡江大儒”的称号。《中庸说》作于张九成被贬南安十四年(1143年-1156年)期间,已经处于张九成生命的中后期。《中庸说》虽有一卷本和六卷本之分,但内容上是基本一致的。现存《中庸说》残三卷为宋椠六卷本,从这三卷中基本可以看出《中庸说》思想的主体内容,但仍有一些不足。《中庸集说》对《中庸说》残卷的不足作了很好的弥补。同时,第一次辑补出《中庸说》轶文3200余字。张九成问学范围较广,既有理学家,又有佛僧。师承情况复杂。但其思想主要来自于二程、谢良佐和杨时等人。 对《中庸说》的思想内容从本体思想和修养工夫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就本体思想来看,在《中庸说》中,虽然没有“心即理”的表述,但是已经显现了比较浓厚的心学色彩,可谓是张九成思想由“理学”向心学转化的主要代表作品。本体思想是《中庸说》思想内容的主体和核心,是展现张九成思想由“理学”向心学转化的重要方面。张九成本体思想特点主要通过四个方面的问题表现出来:“性”、“道”、“教”之间的关系问题;“未发已发”思想;“中和”思想;“诚”的思想。在阐述这四个问题的过程中,张九成一方面以“性即理”思想为出发点,另一方面积极促进伦理本体与主体意识的结合,实现本体与主体的合一,推动“理学”向心学的转化,天理向具体的伦理道德规范的转变,进而实现“我心”即是天理。 “戒慎恐惧”是贯穿张九成《中庸说》全文的修养工夫,是学者实现伦理本体与主体意识合一的方式和途径。“致察”是修养工夫的重要方面,其作用发挥在对伦理本体践行的过程中,表现为辨别是非,察知人情的能力。张九成认为通过修养工夫可以实现主体意识和伦理本体的合一,进而实现对伦理本体的践行,实现道德人格的提升和对主体价值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