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吡哆胺对高糖“代谢记忆”致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AGEs和VEGF表达以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吡哆胺对高糖“代谢记忆”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否有治疗作用。方法:将体重为200±20g的6周龄雄性SD大鼠(清洁级)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NC组)、早期治疗组(ET组)、吡哆胺治疗组(PM组)、代谢记忆组(MM组)、糖尿病对照组(DM组),每组10只。对早期治疗组(ET组)、吡哆胺治疗组(PM组)、代谢记忆组(MM组)、糖尿病对照组(DM组)大鼠予单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发为1型糖尿病;对正常(NC组)大鼠注射等量0.1mmol/L柠檬酸缓冲液(PH4.5)。造模成功后,早期治疗组(ET组)即予中长效胰岛素(优泌林)颈背部皮下注射,每日早8时、晚8时各一次,单只总用量为6-8IU/D,每3日测一次血糖便于调整胰岛素剂量,目标血糖控制于10mmol/L以下;PM组予正常喂养,+200mg/kg吡哆胺灌胃(胰岛素用量与用法同ET组);MM组予正常喂养,造模成功8周后,予每日皮下注射胰岛素(胰岛素用量与用法同ET组);余大鼠予正常喂养。16周后取材,取大鼠血清和眼球。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的超微结构改变,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比较细胞凋亡的情况,用Elisa试剂盒对各组大鼠血清和视网膜组织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检测,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视网膜VEGF的蛋白含量变化。结果: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计数, NC组和ET组凋亡指数分别为(7.23±1.35,7.42±1.37)%,两组相比无明显差别(P﹥0.05),MM组和DM组凋亡指数分别为(37.36±3.30,36.45±5.00)%,两组相比无明显差别(P﹥0.05),但均高于NC组(P﹤0.05),PM组凋亡指数(21.86±1.94)%,与N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于MM组和DM组(P﹤0.05)。血清检测结果显示:NC组和ET组血清AGEs含量无明显差别(P﹥0.05);MM组和DM组血清AGEs含量明显升高,两组相比无明显差别(P﹥0.05),但均高于NC组(P﹤0.05);PM组大鼠血清AGEs含量与N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于MM组和DM组(P﹤0.05)。视网膜组织AGEs含量检测结果统计学意义同血清检测结果。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NC组和ET组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7.38±1.52,7.02±1.58),两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MM组和DM组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27.57±4.24,27.66±5.02),两组相比无明显差别(P﹥0.05),但均高于NC组(P﹤0.05)。PM组平均光密度值为(15.41±2.35),与NC组和E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于MM组和DM组(P﹤0.05)。结论:一定时间的高血糖状态,可使糖尿病大鼠产生“代谢记忆”的现象,高糖“代谢记忆”在损害视网膜的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后期吡哆胺治疗高糖“代谢记忆”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机制不是通过降糖作用,而是其抑制氧化应激、降低糖尿病大鼠血清以及视网膜AGEs含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