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从各历史小说作家的民族情怀和民族责任感的角度介入新时期以来的长篇历史小说创作。这里的“叙事”,并非单纯的修辞学意义,而指的是一种话语实践。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小说一开始就与民族国家的命运绑定在了一起。文学作为能有力地召唤起民族国家想象的独特载体,被强力而又自觉地加入到了这一进程当中。其中,民族主义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民族国家”的提法并非中国土生土长,“民族”、“民族主义”等概念都是西方现代性的产物。正如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说:“民族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成本质上是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而英国民族学家安东尼·史密斯则认为:“民族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运动,目的在于为一个社会群体谋取和维持自治及个性,他们中的某些成员期望民族主义能够形成一个事实上的或潜在的民族。”民族主义在不同的处境中,会出现不同的变种,定义要取决与具体的语境。关键是如何看待这些概念的中国化。本文中要论述的以整个中华民族为主体,基于民族自尊、自豪,致力于国家统一的民族主义。准确地讲,不能将所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文本都称为“民族寓言”,理论不能涵盖所有的具体现象。我们只是将这一提法,作为一个介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角度,一个视点,一种努力,一种看到不同文学风景的尝试。论文主要分为导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导言主要就是介绍了文学作为民族寓言的历史和现状,主体部分分三章。第一章为新时期以来民族主义与长篇历史小说的结合,论者认为主要有“长篇历史小说自身的民族主义诉求”,主流意识形态的召唤,历史小说作家的民族情怀这三个原因。第二章写的是民族认同建构及其途径,分为民族内部的自我认同建构和“民族之敌”对民族认同的反向建构。民族内部的自我认同建构又分为共同的祖先及文化血脉、民族英雄与昔日的荣光、祖土和风景对民族认同的建构。第三章讲的是历史小说作为为民族现代化之旅正名的一种叙事实践,分三节,分别是:国民性批判与现代化的“立人”基础、乱世的悲情钩沉及对现代化的呼吁、历代改革与现代化话语的对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共同的梦想的所在。从本质上说,凝聚民族认同,是为了共同致力于民族现代化的建设。为现代化正名,也是作者们民族主义情感和民族责任感的体现。结语部分叙述的是长篇历史小说的民族主义叙事和文学的“再政治化”。本人认为民族主义叙事是一种文学的“政治化”,但并不是对于具体政策法规的奴性迎合,而是在追求民族独立和现代化的前提下,历史小说作家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站在了一起。文学写作者以自己的创作和叙事实践,加入到了这一追求中来。这是一种文学所必须具备的介入精神,而不是丧失主体性和灵魂的工具化。在中华民族面临全球化和西方一体化的特定情境下,文学不可能仅仅是文学本身,文学是政治化的,文学为民族国家进行合法性论证,是一种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