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我国法治建设日益完善,法律意识渐入人心,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持续推进的普法教育工作。中国法治建设需要借助电视这种大众传媒手段,宣传法的精神、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律意识,可以说电视法制节目是法治建设的一种载体和手段。央视《普法栏目剧》于2011年4月18日在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首次亮相,该节目以情景剧、系列剧等手法真实再现法律案例,这种生动普法的方式受到观众的喜爱,也产生了深刻的普法教育意义。本研究以央视《普法栏目剧》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使用内容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探讨该节目内容有哪些涉法特征,对受众法律认知产生了哪些影响。通过对抽取的174份样本的内容分析,发现节目在选题上存在“重刑轻民”的现象,分配在故事演绎上的时间远远高于法律知识讲解。对实施违法或犯罪行为的人物呈现有明显倾向性,较少关注农民和未成年人群体。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串联和引导功能明显,传递法律知识的专业型功能表现较弱。血腥暴力、赌博吸毒等吸引眼球的刺激性画面出现频次不高,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官方平台的严格审核与把关。本研究在内容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设计“央视《普法栏目剧》受众法律认知效果”调查问卷,调查央视《普法栏目剧》对受众法律认知的影响。根据调查显示,受众更多感知和记忆的主题偏向婚姻、继承等家庭纠纷类和强奸、故意杀人等刑事案件,与受众观看倾向具有一致性。节目形式结构对受众的法律注意程度和法律了解程度产生影响,引起受众对节目普法效果的负面评价。节目观看频率和观看目的对受众法律认知也存在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