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宜州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与西北部的交界地带,处于连接桂黔的交通要道上。历史上曾是王朝开发、经营边缘地区的前沿阵地,建制更替频繁,其人口构成、族群结构、文化习俗显示出混杂和交融的状态。在宗教信仰方面,则体现为佛教、道教、民间巫教以及基督教并存共生且互有融合。过往对广西壮族地区的宗教信仰研究多致力于寻找不同族群间信仰形态的差异,并试图通过强化这种差异来建构族群边界,强化群体认同。较少有研究立足于某一地区民族互融的现实基础之上,以一种整合性的视野进行整体的研究探讨。本研究则着眼于宜州民族文化的互融特色,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上对其信仰融合的状态寻找地方性的解释体系。 本研究以宜州市拉利乡的宗教信仰为主要研究对象,关注在当地多民族杂居的村落中,宗教信仰如何透过个体的生命体验、人群的人际网络而融入到生活情境中去:首先是风水处理技术中呈现出来的地方社会关系和空间观念;其次是择偶、结婚、组织家庭等人生关键节点上大量的信仰实践,并阐释这些信仰实践所联系的婚姻关系和家庭关系;再次是生育和养育中的信仰观念和信仰技术,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的方式涉及的信仰知识,以呈现家庭成员之间的基本关系;再次是针对死亡的仪式处理方式,以及该过程中透露出来的后代和祖先的联系。最后,宜州壮人的宗教选择多样,不同的群体通过选择信仰方式聚在一起,既形成分中有合的群体认同和信仰观念,也影响了宗教信仰之间的消长与融合。 在研究视角的选择上,透过宗教民族志的视野和方法,本研究以“互融”一—互构与融合的方式呈现出上述的宜州民间宗教信仰如何与个体经历和生命体验、人际交往中的沟通、婚姻家庭的维持、仪式性活动的展开等生活的基本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构建出地方性知识,促成民间信仰知识的传播和传承。“互融”不但是本文的行文方式,也是笔者建立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之上,对村落社会关系和日常生活的总体归纳。更重要的是,在宜州的村落社会中,不同形态范畴的宗教信仰虽然有各自的渊源和传统,但一旦它们进入到村落生活的常态和社会关系的人际传播渠道后,就开始呈现出“互融”的态势,并透过紧密联系的人群得以传承和重构。不仅仅是宗教信仰呈现出高度的互融性,将视野扩展到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宜州作为一个中间地带,其村落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群体“杂居”和文化“互融”的状态。本文针对这种互融特点所进行的探讨,为研究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提供了新的视野与可能性,为制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