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市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和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务院定位的国家三大综合性门户城市。在人口规模迅速膨胀、经济的飞速发展的同时,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对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约束作用更趋紧张。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须达到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因此,上海市的人口与资源环境是否相适应,已成为上海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本文以上海市土地综合承载力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单指标短板评价理论和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综合评价,构建了较为完整的评价体系;并对近十年上海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分析,找出其关键制约;在此基础上,以五种不同发展情景模拟上海市未来发展方向,分析每种发展情景的利弊,为上海市制定发展目前提供依据。论文主要内容及结论包括:在完备性、系统性、综合性、可操作性及区域差异性原则的指导下,分析了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及地质环境承载力4类几十个指标的含义及重要性,筛选出人均建设用地、建筑容积率、工业用地比例、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人均耕地面积、人均可用水资源量、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量、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空气质量优良率和地面沉降量等11个指标作为单指标评价的参评指标。运用状态指数法对11个指标进行承载状态现状和近十年变化趋势判别,其中人均建设用地、工业用地比例、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量、可吸入颗粒年平均浓度目前处于危机状态,是上海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短板因素;人均耕地面积、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人均可用水资源量、建筑容积率、二氧化硫年日平均值、地面沉降量均处于预警状态,是上海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处于一般状态,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就其近十年的发展趋势看,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可吸入颗粒年日平均浓度、人均可用水资源量、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量、地面沉降量、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等多数预警指标承载状况有所改善,但承载等级未发生变化;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工业用地比例、人均耕地面积、二氧化硫年日平均值等指标的制约作用总体趋于强化;土地资源和环境空气质量对上海可持续发展的约束作用趋紧。从资源、环境、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入手,利用反馈、调节和控制理论设计反应系统行为的回路,建立了包括人口、经济、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等6个子系统的计算机仿真模型;选取城市化水平提高率、人口增长率、GDP增长率、第三产业比例增加率、耕地面积减少率、建设用地面积增加率、用水总量增加率、地下水净采量增加率、公共绿地面积增加率等指标作为系统控制变量集,并确定其参数,构建上海市市土地承载力系统流图;经检验,模型相对误差在-4.7%~6.2%之间,精度较高。对系统控制变量集中的参数进行不同的组合,设定经济优先模式、环境保护模式、资源节约模式、现状延续模式和协调发展模式五种社会经济发展情景模式。情景模拟结果显示,现状延续模式的初始承载能力介于五种情景模式初始承载能力的中间水平(0.3566),2010-2020年间表现为稳步上升趋势,2011年到2019年高于除经济优先模式以外的其它四种情景,2019年后开始低于协调发展模式的承载能力。经济优先模式在五种情景中具有最大的初始承载能力0.3951,且在前五年里(2010-2014年)逐步增加,到2014年达到承载极限后减少到最低承载水平0.3713,承载力指数值从2018年起低于其它四种情景模式。资源节约模式的初始承载力较低(0.3274),后期增加幅度较大,2020年提高到0.6256,仅次于协调发展模式的增加幅度。环境保护模式在2010年的初始承载力(0.3688)仅低于经济优先模式的初始承载力(0.3951),2015年其承载力均表现为逐年降低,其承载能力低于现状延续模式、资源节约模式和协调发展模式。协调发展模式在2010年的初始承载能力最小(0.2936),从2015年起开始逐渐显示出较强的增长趋势,到2020年增加到五种情景模式的最高水平(0.7026),是承载力增长幅度最大的情景模式。总之,协调发展模式是最优发展模式;现状延续型前期发展趋势良好,后期需要改进;经济优先型因资源过度消耗呈现前期发展速度快,后期动力不足的特点;资源节约型承载状态其发展趋势及排序均稳步升高,可以指导长远发展规划;环境保护型承载力在2018年后高于经济优先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