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1979-2011年的NCEP再分析月平均资料、CMAP月平均降水资料和中国160站降水资料,采用小波分析、EOF分析、合成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印度尼西亚地区的气候变动特征以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印度尼西亚地区夏季降水存在弱的减少趋势和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同时还存在4-6年的周期变化。印度尼西亚地区夏季降水与我国同期夏季降水存在密切联系。当印度尼西亚区域的夏季降水异常偏多(少)时,广东、广西及湖南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异常偏少(多),而甘肃、宁夏、陕西南部以及四川北部交界处降水异常偏多(少),自南至北呈“+—+”异常分布,其与异常OLR的“—十—”的分布一致。异常的大气视热源以及水汽通量散度均表现出该型分布。印度尼西亚地区的异常非绝热强迫可导致大气环流产生响应,通过东南—西北向的局地经圈环流使我国华南地区下沉辐散运动改变,导致降水异常,并进一步影响到陕甘宁川交界地区的上升运动异常,导致该地区降水亦发生显著异常。2、非ENSO事件控制期印度尼西亚地区夏季降水EOF展开第一空间模态呈关于西北东南向对角线的反对称分布。对应的时间系数表现出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主要周期为8-10年和1990年代中后期的2-3年。非ENSO事件控制期印度尼西亚地区非绝热加热异常加强,有利于辐合上升运动加强,导致降水异常增多,而热带西太平洋地区的非绝热加热异常减弱,则不利于该地区降水的形成。印度尼西亚区域的异常加热强迫导致的强烈辐合有利于热带西太平洋地区的辐散加强,大气通过对这种辐散运动的Gill型响应,在南海西太平洋地区产生反气旋性环流。此异常反气旋环流西北侧的西南气流与来自中纬度的西北气流交汇辐合于长江流域。同时来自热带西太平洋的水汽沿着异常反气旋型环流外围向中国南方输送,并在两湖地区形成水汽通量辐合中心,导致了长江中游地区异常降水的产生。3、1998年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与印度尼西亚地区的非绝热加热异常存在密切联系。1998年夏季,印度尼西亚地区为非绝热加热正异常区,而其东北侧海域的非绝热加热为负异常或较小的正异常,由此形成了西南-东北向的异常加热梯度,使得印度尼西亚地区大气受到异常加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而在热带西太平洋地区则为低层辐散,高层辐合,形成了西南-东北向垂直环流圈。热带西太平洋地区的低层异常辐散气流可作为异常涡度源,强迫出位于南海中国地区的反气旋性环流。同时来自印度尼西亚北侧的扰动能量在南海地区辐合,有利于南海地区这一异常反气旋环流的维持。南海地区异常反气旋环流西北侧的西南气流,携带大量热带西太平洋及南海地区的水汽,输送到我国南方地区,并与控制中国东北地区的气旋性环流西南侧的西北气流交汇辐合于长江流域,有利于降水重大异常事件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