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研究

被引量 : 18次 | 上传用户:grnja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一生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享有同时代的其他美国诗人所难以比拟的荣誉。他曾四次荣获普利策奖,也是惟一受邀在美国总统就职典礼上朗诵诗歌的诗人。他的诗歌深受美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喜爱。他的影响不仅在国内十分巨大,而且也早已超越了美国国界。论文拟建立一种历史叙述的结构,对弗罗斯特一生的创作进行总体上的探讨与研究。论文全方位、分时期、多侧面地探讨了弗罗斯特诗歌的思想内涵与艺术风格。论文对弗罗斯特的诗全集进行了评述,从1913年诗人出版第一本诗集《少年的心愿》起直到他去世前一年于1962年出版的诗集《在林间空地》止,共评论了诗人一生单独出版的九部诗集,以及单独出版的两部诗剧。论文追寻诗人一生创作的踪迹,分四章对弗罗斯特的诗歌进行评论:第1章:田园诗风:早期诗歌;第2章:感悟人生;20-30年代的诗歌;第3章:战胜苦难:40年代的诗歌;第4章:艺术与社会的互动:晚期诗歌。论文既从宏观上把握诗人作品的特色,亦有所侧重地阐发诗人在某一阶段诗歌的特点。第1章主要从田园诗风的形成这一视角探讨了弗罗斯特早期出版的三本诗集:《少年的心愿》、《波士顿以北》和《山间低地》,探求评论界赋予弗罗斯特“工业社会的田园诗人”称号的真实内涵。本章分为两节,在第一节中,文章首先指出,作为一个在工业社会中以田园歌手闻名于世的诗人,弗罗斯特终其一生都坚持用心灵和大自然与乡村生活对话,并通过对话在大自然及乡村生活里安放自己的心灵。其次,论文对弗罗斯特诗歌风格形成的原因及主要内涵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深入的、全面的探讨。文章指出乡村生活及农场劳作对弗罗斯特诗歌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一因素使得弗罗斯特的诗歌不再单纯以欣赏者的眼光来看待自然风光,来自生活深处的通过踏踏实实的劳作所获得的感悟使得他的诗歌不空泛,不虚假,从深层次上和大自然建立起了一种血肉上的联系并形成了自然质朴的诗歌风格。最后,文章讨论了递归象似这一充分体现诗人自然质朴诗歌风格的有效结构方式。在第二节中,文章认为弗罗斯特从未放弃过在大自然及乡村生活的语境下对人的思考,其中对小人物的关怀、对女性的关注以及对人性的探索等都是本节重点探讨的论题。在《波十顿以北》这部诗集中,诗人把人民——大自然和乡村生活——小人物——家国情怀放在一起,视为一个互为联结、互为表里的整体,形成了在大自然和田园的语境下以民为本的意识,表现了诗人对小人物的关怀,为小人物代言的特色。除了对小人物的关怀,弗罗斯特还写有篇目不少的关于女性不幸生活的诗歌。弗罗斯特在诗歌中描绘了当时社会中身处逆境、备受压迫的女性人物的生活状况,探索了她们受压抑的异化的内心情感,展现了女性人物不同于男性的生活感受、心路历程及性格特征,刻画了她们在男性主宰的当时社会中的迷茫与挣扎。顺理成章地,在对小人物和女性的关注中,诗人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人性的问题。弗罗斯特诗篇里许多地方都在探索着人性。因此文章专门用一些篇幅选取了弗罗斯特的一些著名的诗作来阐发诗人对人性的思考。第2章主要从感悟人生的角度探讨了弗罗斯特在20世纪20-30年代所创作的诗歌,涉及到诗人在这一时期出版的三部诗集《新罕布什尔》、《西流的小河》、《山外有山》,以及与此相关联的诗人的心路历程。二十世纪上半叶美国社会已进入工业化的时代。在这一时期进行诗歌创作的弗罗斯特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市场经济浪潮汹涌澎湃、人们的商业意识浓厚、拜金主义甚嚣尘上的语境。文章分析了诗人在商业经济的浪潮中如何保持宁静的心灵、如何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诗歌之路又如何坚持诗歌的艺术品位的若干问题。在这一章里,文章将讨论的重点放在了诗人感悟人生这一论题上。首先,文章指出弗罗斯特在甚嚣尘上的商业化浪潮中主动地去追求心灵的宁静,因为只有保持心灵上的宁静才能真正思索人生,感悟人生。其次,论文分三个层面深入地探讨了弗罗斯特在日常生活中对人生的感悟:感悟情感、感悟责任和感悟哲理。再次,文章认为弗罗斯特一直在用心灵感悟着并且也确实感悟到了人生的丰富多彩与复杂,并将这种感悟反映在他的诗歌中,导致了弗罗斯特诗歌如布罗茨基所说的“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特征。因此文章对弗罗斯特诗歌的这种“简单—复杂”特征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探索与分析,提出了一些较为新颖的论点,认为弗罗斯特用平易的语言去抒写复杂的思想是他有意识的追求。论文运用隐喻概念图式、合成空间理论、概念整合理论分析弗罗斯特的诗歌,力求从平易语言的内在张力上和平易语言的内在结构上去探索、分析弗罗斯特诗歌的复杂性,并着重指出其诗歌复杂性的根本原因还在于诗人感悟到的人生的复杂。最后,文章从两个侧面论述了弗罗斯特的诗歌在工业化语境中的意义:1.警示工业化社会;2.期盼人与自然和谐。第3章主要从战胜苦难和对宗教的思考两个视角详尽地分析和探讨了弗罗斯特在40年代出版的两本新创作的诗集《见证树》和《绒毛绣线菊》以及两首独立的长诗《理性假面剧》和《仁慈假面剧》。从30年代中期到40年代这一段岁月里,苦难一直跟随着诗人。爱女玛乔丽身亡、妻子埃莉诺去世、儿子卡罗尔自杀。这一时期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家难国难交织在一起,论文通过对一些从苦难意识中升华的优秀诗篇的分析指出一系列的苦难并没有击垮弗罗斯特,反而促使弗罗斯特从苦难中得到了升华。这种苦难意识的升华使得弗罗斯特在这—时期创作的诗歌显得异常的厚重和深刻。文章还重点探讨了诗人对宗教的思考。由于饱受苦难,弗罗斯特对宗教的关注和思考在这一时期显得格外突出。文章认为弗罗斯特的宗教意识是与爱默生一脉相承的,是与西方传统的宗教情怀不一致的。这种非正统的宗教情怀反映在诗人这一时期所创作的两部诗剧:《理性假面具》和《仁慈假面具》中。文章对这两部充分反映了诗人宗教情怀的诗剧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解读。第4章主要从艺术与社会互动的角度探讨了弗罗斯特晚期创作的诗歌。文章首先从诗人与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关系入手探讨了诗歌艺术与政治的关系。弗罗斯特与肯尼迪,一个艺术家,一个政治家,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美国诗坛上及文艺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在肯尼迪总统的就职典礼上,弗罗斯特受邀朗诵了诗歌。这在美国立国两百多年来的诗歌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次。这一典型事件为阐释艺术与社会的互动提供了极大的空间。文章对此一事件所蕴涵的不寻常的艺术与社会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评论。其次,文章从艺术与社会互动的视角研究了诗人对社会的思考。文章结合诗歌的解读分别讨论了诗人对社会思考的三个侧面:一是奉献精神,二是爱国情怀,三是人生责任。文章详尽分析了这方面的一些作品。最后,论文从艺术与社会互动的视角讨论了诗人对艺术的思考。在弗罗斯特的晚年,他一直在思考诗歌艺术的问题。他最后的一本诗集《在林间空地》是诗人一生艺术创作风格的坚持与拓展,是诗人精彩的收官之作。总之,文章认为从艺术与社会互动的角度来看,诗人一直在与时俱进,一方面他一直关注着人在社会中的变化,另一方面也一直对他自己独特的诗歌艺术进行不懈坚持与可贵的拓展。
其他文献
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出现了电子市场、虚拟商店、网上购物、网络贸易以及商业互动模式等新兴事物,其中网络购物打破了传统贸易形式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市场份额快速增长。相
为了实现桥梁检测机器人对混凝土桥梁底面裂缝的检测,降低人工桥下作业的劳动强度和风险,提高桥梁检测的效率,本文采用图像处理的技术和理论对裂缝的检测方法展开了研究。桥
文化共生是在文化共通的情况下产生的文化之间的紧密连结和共存的多元文化的交融状态.文化共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可以呈现原生态、 共存态、 冲突态及和谐态等不同特征.明清
国内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比较普遍,但是针对曾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研究还属于起始阶段。目前研究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状况主要集中在人格特征
目的分析孕产妇围产期保健状况以及健康教育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60例孕产妇,随机分成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未参加健康
利用polar表对三线击剑运动员常规训练课和模拟实战进行全程跟踪,发现卢湾少体校击剑训练强度适中、密度紧凑,既能适应实战,又能很好的控制运动员休息和调整,满足比赛需要的
三维重建是计算机图形学和计算机视觉领域中最热门的研究方向之一,是一种根据给定的平面二维图像信息获取空间三维景物信息的技术。与二维平面相比,三维空间能够反映出更多的
含氮杂环化合物以及他们的同系物可以作为医药、染料、杀虫剂和许多其他的精细化工品的中间体而被广泛的应用。苯并咪唑是一类具有特殊生物活性而被关注的杂环化合物,它具有
目的:评价中医中药辨证治疗结节性痒疹的疗效。方法对63例结节性痒疹患者,随机系统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1例)。治疗组根据中医辨证治疗给予自拟疏风散结方,配合外用哈西奈德乳膏
随着医院中心供应室功能的拓展,越来越多的医院将各类可回收重复使用的管道交由供应室集中清洁消毒处理,管道消毒处理后的快速彻底干燥成了许多医院中心供应室面临的难题。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