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课程参与是随着我国课程理论和课程变革实践的发展而逐步“浮现”的一个研究主题。动态的课程概念的确立,学习建构性的凸显,儿童权利的伸张,从理论上呼唤学生课程参与概念的建立:课程实践中对学生参与概念的广泛认可与理解实施的单薄之间的矛盾,则进一步提出了深入研究学生课程参与的要求。课程研究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至今,大体存在三类研究取向:理论研究、理论研究者从事的实践性研究和教师从事的实践性研究。本研究尝试从上述三种取向全面切入学生课程参与问题的研究。具体而言,一是将从历史、认识论、学习理论、教学社会学等角度出发,对学生课程参与概念做深入理解,试图完成“对学生课程参与展开多侧面的精深理论探究”的任务。这一部分由本文第二章和第三章组成。第二是将教师在实践层面关注的学生课程参与问题翻译成理论话语进行探讨。这可以看作是一种理论研究者进行的实践性研究,试图“走入现场,围绕教师用‘实践话语’提出的问题,在与教师、其它文化领域专家进行的实践性讨论中贡献自己独特的视角”。这一部分由第四、五、六章组成。最后,则从我们协助教师进行的,基于学生课程参与的行动研究的侧面,展现教师围绕学生课程参与从事的实践性研究。这一部分由第七章组成。全文基本内容和观点如下。价值论决定方法论。学生课程参与问题研究固然是出于课程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现实需要,更加是课程在价值论层面的本然要求。人的存在-价值本性和意义意志决定了人的意义探寻“本能”,而意义的生成离不开人作为主体的参与创造。以“成人”为根本鹄的的教育,及作为教育之核心的课程必须以学生的参与为基础,以意义的探寻为旨归——通过参与追求、创造意义,进而“成人”。回顾学生课程参与的历史变迁可以发现,其实践的侧重点经过从“入学机会”到“过程质量”的沿革,其思想则经历了发端、中兴、成熟、旁落与回归几个阶段,当中蕴含的学生、知识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基本张力,构成了界说学生课程参与内涵的核心。当代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发展,包括来自整体论、生成论、复杂性理论、建构主义学习论、情境认知理论、自我决定论及学生感知研究、全纳教育思想以及课程政治学、教学社会学的有关成果帮助我们认识到:人与世界、人与知识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不是截然两立、静态构成,而是相互参与、动态生成的。学生课程参与在根本上反映了学生与课程之间的这种相互浸入彼此交融的统一关系,具体而言,是学生围绕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进行的,交织着多重个体心理(动机、认知等)和社会因素(身份、权力等)共同作用的个人或群体的主动倾向和行为。在课程运作的两种基本形态——课堂教学和课程变革中,学生课程参与既具有共同的核心理念,又有不同的实施路向。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参与有个体参与和社会参与两条路径,分别以个体经验及其植根于其中的社会文化为基点,以批判探究和存在体验为方法。而变革过程中的学生参与则出于个体发展和社会民主两方面的诉求,标示着学生的课程角色由被塑造者向塑造者的转变,并根据情境的不同,体现为以协商者或能动者的身份参与课程决策。实现学生的课程变革参与需要认识到:学生不是能力不足者而是教育理论家;教师不仅只是知识传授者还是儿童研究者:学校不应是成人中心的而应是儿童中心的组织。学生课程参与本身即是一种变革,因而总是植根于某种教育环境和变革环境中进行的。它既要求建立以倾听为中心的教育文化环境和学习共同体式的教育组织环境。又要求多层面协同的变革系统环境以及以过程、实践、共享为核心的变革思维环境。此外,我们还进入学校现场对基于学生课程参与构建由学科课程、研究型课程、跨学科课程组成的课程统一体进行了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