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微生物与呼吸道病原体高通量测序检测参考物质及应用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xijiunian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兴起的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微生物检测在基础医学研究领域促进了人体微生物组学尤其是肠道微生物组学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为临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不依赖微生物培养的病原体广覆盖检测策略。目前用于人体微生物组研究的两个主要的方法是16S rRNA基因测序(16Ss)和鸟枪法宏基因组测序(SMs)。前者通过靶向扩增和测序细菌的16S rRNA基因的高变区来鉴定和分类微生物,在研究各类人群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时被广泛使用。后者则能够对样本中所有微生物的基因组序列同时测序,在微生物鉴定方面不仅能将已知的物种鉴定到种或亚种水平,同时还可以利用基于序列从头组装的方法重建迄今为止未能培养物种的基因组。在临床感染性疾病诊断领域中,目前正逐渐被广泛应用的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宏基因组检测(mNGS)则侧重于对样本中感染相关病原体的鉴定。然而,尽管以上技术在微生物检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它们作为流程复杂、处于进化中的先进技术,目前尚缺乏标准化的检测流程,实验过程中的多种变异因素影响着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同时由于缺乏具备临床样本特征的参考物质,尚无法通过开展大规模的质量评价研究以明确各实验室在常规检测条件下检测相同的样本时所得结果的可比性。本研究则在此背景下,通过制备符合临床标本特征(考虑微生物组成及影响高通量测序的关键样本背景因素)且适用于上述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参考物质,分别对国内开展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及病原体鉴定的高通量测序实验室进行了多中心质量评价研究,用以评估各实验室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及实验室间结果的可比性,分析变异来源并讨论可能的解决方案,旨在促进实验室检测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整合及标准化。在第一部分中,我们设计了符合人类肠道菌群特征的4个模拟群落样本及一个阴性质控样本作为参考物质,对国内35个常规开展肠道菌群高通量测序(含有16Ss和SMs)的独立实验室进行了多中心质量评价研究。研究结果发现,从样本处理到最终的数据分析过程,各参加实验室使用的方法学细节存在很大的差异。总体上,分别有46.2%(12/26)的16Ss实验室和82.6%(19/23)的SMs实验室在模拟群落样本201901中检测到的微生物组成与预期结果呈中度或高度的显著相关(Spearmanr>0.59,p<0.05)。采用相似或相同方案的实验室的结果显示出较轻微的实验室间差异。具体到特定的微生物,不同实验室观察到的相对丰度的差异很大,在16Ss实验室中,拟杆菌属Bacteroidesspp.(相对丰度范围:0.3%-53.5%),肠球菌属Enterococcus spp.(范围:0.8%-43.9%)和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 spp.(范围:0.1%-39.8%)的相对丰度变化范围最大;在SMs实验室中,多形态拟杆菌B.thetaiotaomicron的相对丰度变化范围(5.5%-53%)最大。在检测模拟群落样本201901中预设的低丰度细菌(两岐双歧杆菌B.bifidum)及模拟粪便悬液样本201904中定量添加的与结直肠癌有关联的具核梭杆菌 F.nucleatum时,SMs方法优于16Ss方法。主成分分析(PCA)和PERMANOVA分析显示,检测方案中使用的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破壁方法和提取试剂盒)、靶向扩增区域(适用于16Ss)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物种注释分类工具和参考数据库)的差异是造成实验室间结果不一致的重要因素。无论是16Ss还是SMs,外源微生物的污染始终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本研究中发现,分别有38.5%(10/26)和30.4%(7/23)的实验室在阴性对照样本中检测到了不同数量的微生物,且不同实验室检测到的污染微生物种类是不同的。这些污染微生物的来源可能包括分子生物学试剂(如DNA提取试剂、PCR试剂等)、研究人员体表、样本之间或实验室环境之间的交叉污染,以及生信分析的错误匹配等。在第二部分中,我们构建了共包含15种呼吸道感染相关微生物的1 1个模拟群落样本(S1-S11),评估了 90个已经建立了 mNGS检测流程的实验室的检测能力。从调查问卷反馈的信息分析,各实验室用于本次模拟群落样本分析的检测方案的技术细节差异很大。对各实验室的检测结果统计发现,在包含14种微生物的样本S1中,对于浓度达到1×106或1×107 cell/ml的微生物,结果为阳性的实验室比例均超过了 92%。相比之下,只有不到50%的实验室可以检测到浓度为1×103 cell/ml或更低的微生物。对于每种微生物,每个实验室报告的RPM值的差异很大。例如,在样本S1中,流感嗜血杆菌H.influenzae和肺炎链球菌S.pneumoniae的 RPM 中位数分别为 17556.9(范围:0.3-330310)和 24977.3(范围:0.5-962186.2)。在利用mNGS对低微生物量样本(S2-S4)的检测中,引入宿主DNA去除过程会导致低浓度微生物检出率的下降,而增加珠磨破壁过程则可以增加低浓度微生物的产量,特别是对于像烟曲霉A.fumigatus这样具有坚硬细胞壁的真菌。在利用mNGS鉴别样本S5-S7中遗传组成上相似的微生物(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时,只有56.6%(43/76)到63.0%(51/81)的实验室计算的RPM 比率(RPMS.aureus/RPMS.epidermidis)与理论比值的偏差较小(控制在上下2倍的变化范围内)。这说明,一些实验室的样本处理或数据分析过程需要进一步优化,以提高对样本中相似物种的准确鉴别和定量的能力。在3个模拟病例相关样本(S8-S10)的检测中,只有56.7%(51/90)到83.3%(75/90)的实验室能够给出明确的病原学诊断,说明不少实验室结合临床病例信息和mNGS检测结果从多微生物样本中识别出真正病原体的能力较差。和第一部分研究发现的一样,非目标微生物的检出(假阳性结果)同样是mNGS检测面临的一个问题。在这项研究中,有42.2%(38/90)的实验室共报告了多达306种非目标微生物。假阳性结果可能会严重干扰测序数据中真正病原体的检出和判断,尤其是对于低微生物量样本,所以实验室应该采取措施控制实验过程中的潜在污染及生信分析中的错误比对。综上所述,本研究在充分考虑了临床样本的生物学特征及影响高通量测序的关键样本因素后,分别构建了适用于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及病原体鉴定的高通量测序检测的参考样本盘,并进一步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多中心质量评价研究。结果发现当前开展菌群多样性分析的16Ss和SMs实验室以及开展病原体鉴定的mNGS实验室的检测结果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各实验室反馈的数据,我们分析了结果的变异来源并讨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这有助于指导实验室针对性的开展方法学优化、整合和标准化,最终达到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的目的。本研究结果也说明了参考样本盘中的样本适用于目前的各类主流测序平台,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考察方法学的性能特征。它们能够作为室间质评样本,用于评价不同实验室的检测能力,保证实验室间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同时可以作为室内质控样本,帮助实验室追踪日常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检测流程的优化和改进。
其他文献
配子杀手是自私基因中的一类。这类自私基因通过杀死不携带它们的配子使遗传分离比例偏离孟德尔分离比。配子杀手在动物、植物、真菌中造成杂交不育现象,被认为是物种形成的驱动力之一。尽管已经在许多物种中发现了配子杀手,但对其作用机制仍知之甚少。在已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我们在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的野生分离株CBS5557中发现两个配子杀手基因,并命名为cw9和cw27。cw
第一部分3D生物打印模拟骨髓微环境的探索目的三维(3D)骨髓微环境在调节人脐带血来源的CD34+细胞(hCB-CD34+)的迁移,增殖和分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广泛的体外和体内研究旨在概述骨髓(BM)生态位的主要成分。然而,体外模型由于缺乏异质性和复杂结构而受到限制。本研究中,我们探索同轴挤出的的壳-核管状支架和挤出式打印的载有细胞的网状支架,以在体外模拟造血生态位。方法与常规2D共培养体系相比
第一部分 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稳定型冠心病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比研究研究目的: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稳定型冠心病(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CAD)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尚缺乏。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比较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在接受
1.目的:总结并分析通过右侧腋中线直切口经右房三尖瓣途径外科手术治疗双动脉下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结果,并通过回顾性配对分析,探讨和传统的正中切口经肺动脉途径的手术方式的围手术期临床结果和随访患者亲属满意度的差异,评价该手术入路的可行性及效果,以期改善双动脉下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预后。2.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5年6月1日至2016年10月31日期间,32例诊断双动脉下(干下型)室间隔缺损并行手术治疗的
背景和目的:可变多聚腺苷酸化(AP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的转录后加工机制。APA通过选择不同的多聚腺苷酸化位点从而产生不同的3’末端。APA的异常调控与许多疾病有关,其中包括肿瘤。已有多项研究表明肿瘤中存在广泛的3’UTR缩短,但是许多癌种中APA的全景图还未被充分地研究,并且这些3’UTR缩短基因的功能目前仍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绘制食管鳞癌中的APA全景图,寻找受APA调控的基因,并
食管交界处腺癌(简称贲门腺癌,ACGEJ)是发生在胃及食管交界处的恶性肿瘤。在过去的五十年中,贲门腺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显著上升,且相较于西方国家,东亚地区的日本、韩国和中国是贲门腺癌的高发区。基因组的改变和转录组的异常是影响肿瘤发生机制及预后的重要因素。不断更新的新一代测序技术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分析和挖掘各类型肿瘤样本多组学数据的工具,但在对贲门腺癌的基因组和转录组研究上还有一定的空白,缺乏对贲
研究背景:自从首次发现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经过几十年的研究,MSCs被发现其可通过多种分子作用机制介入免疫调节并在免疫调控时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与其他来源的MSCs相比,成人骨髓来源MSCs(Bone ma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已经成为临床应用的“金标准”。大量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数据证实了这种
背景: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血管外科重症之一,从疾病开始到出现临床症状,时间较长,但其发展往往隐匿,大多因为常规查体偶然发现,有些临床患者出现腹痛症状后,急症入院才发现,且门诊误诊率较高,经验不足医师较难发现,成为临床医患矛盾原因之一。临床中,若出现异常腹痛症状则提示预后欠佳,往往提示动脉瘤有破裂或者破裂前兆,尤其破裂性腹主动脉瘤,死亡率60~8
背景与目的神经侵犯(Perineural Invasion,PNI)与结直肠癌、胰腺癌、胃癌、乳腺癌、前列腺癌、以及头颈部肿瘤等多种恶性肿瘤预后相关,是多种肿瘤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而且有关胰腺癌PNI的分子机制研究较为深入和广泛,但目前结直肠癌尤其是Ⅱ期结直肠癌发生PNI的分子机制尚未明确。本研究拟通过比较PNI状态不同的Ⅱ期结直肠癌组织与正常组织的基因组表达差异,初步探索Ⅱ期结直肠癌PNI发
背景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PHPT,甲旁亢)是由于甲状旁腺本身病变引起的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过多导致的钙、磷代谢紊乱的代谢性骨病。大部分PHPT为散发性(sporadic PHPT,SHPT),少数(<10%)病例为家族性或综合征性。目前关于PHPT患者的遗传学研究多基于一代测序技术,对特定年龄或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