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译按照其发生的场合可分为会议口译和社区口译。会议口译服务于各种国际性会议,而社区口译主要服务于国家内部的公共服务部门,例如医院、法庭、学校、聋哑人社区等。以往对口译工作的伦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会议口译领域。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在全球的地位不断提升,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学习、工作、生活,很多公共部门例如医院、学校、法院等在工作中遇到的跨文化交流越来越多,而由价值观引起的语言障碍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如何构建适应跨文化交流需求的社区口译伦理,这是翻译伦理学发展所必须面对的新课题。过去多数对口译员的角色定位很大程度上受到“传声筒模式”的影响,而这一模式是基于会议口译员的工作特点提出的,从伦理学的角度看,这种角色定位主要基于“忠实”原则。社区口译在实际工作中比会议口译涉及更多的面对面交流,这使得社区口译员必须积极参与到跨文化交流中,而不仅仅是担任一个传声筒的角色,这一角色的转换无疑是对以“忠实”为价值目标的传统翻译伦理学的挑战。笔者首先对社区口译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然后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对社区口译员的伦理角色转换进行了探讨,认为社区口译员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促进者,具有言语翻译、文化协调和话轮转换等三个方面的功能,正是这些功能使得社区口译需要有新的职业伦理准则来介入;面对医疗口译、法庭口译和电话口译等社区口译活动中跨文化交际可能产生误解与冲突,如何在维护翻译的价值目标同时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际交流和谐,这是社区口译伦理实践的核心问题。笔者认为,社区口译伦理是一种以“翻译目的论”和“话语伦理学”为基础的沟通伦理,它包括“忠实再现、灵活协调、主动促成”的伦理原则。在该原则指导下,社区口译员需要突破传声筒模式的角色定位,摆脱传统翻译伦理价值中立主义的束缚,积极主动促进交流过程的展开,以实现交流的终极目的——人际和谐。笔者通过不同社区口译场合的案例,分析了目的论与话语伦理学指导下的社区口译工作中的伦理学维度,并引用笔者在澳大利亚访学期间进行的有关“汉英口译场合下的跨文化交际”的相关调研数据,印证了社区口译员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促进者这一角色的伦理正当性和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