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化大气羰基硫与二氧化碳数据的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优化计算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xy88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气CO2浓度上升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而陆地生态系统每年大约吸收全球人类活动排放CO2的四分之一,对减缓大气CO2浓度上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具有强烈的时空变化,准确计算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是认识全球碳循环过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前提。本论文针对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估算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这一问题,开展北美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优化计算研究,发展利用大气观测数据(包括羰基硫OCS和CO2浓度)优化计算区域陆地生态系统光合和呼吸碳通量的方法,结合遥感等数据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和对干旱的响应。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构建了 CTDAS-Lagrange区域大气碳同化系统在 Carbon Tracker Data Assimilation Shell(CTDAS)框架和卡尔曼滤波平滑同化算法基础上,耦合WRF-STILT拉格朗日粒子扩散模型,构建了高精度和高计算效率的区域大气碳同化系统。该系统不仅优化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还对影响碳通量优化计算的区域侧边界条件进行了同步优化。基于观测系统模拟实验和实测数据同化实践,验证了本系统发展的用于通量调节的“加性”膨胀因子在优化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碳净交换通量(NEE)时较“乘性”因子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基于模拟数据同化实验与一系列的系统敏感性和不确定性分析试验的结果表明,构建的碳同化系统能有效降低侧边界条件的误差和控制生态系统先验碳通量带来的不确定性。在敏感性和不确定性分析的集合估算结果基础上,得出2010年北美地区陆地生态系统为碳汇,NEE总量为-0.92到-1.26 PgC/yr,该结果与其他大气碳同化系统估算北美地区的结果相近。(2)基于大气OCS和CO2浓度数据的北美2007-2011年陆地生态系统光合和呼吸碳通量优化以及OCS输入通量导致的不确定性分析利用构建的区域大气碳同化系统,进行了仅同化OCS的试验,分析了地表通量输入数据对同化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的GPP对先验植被OCS通量具有较低的依赖性;利用四种不同的土壤通量数据导致GPP优化结果的差异可达67.3%,平均可达42.9%;利用两种人类活动通量数据导致的GPP优化结果的差异达到19.1%;两种海洋OCS通量数据导致的GPP优化结果的差异为7.5%。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联合同化OCS和CO2两种观测数据优化计算陆地生态系统光合(GPP)和生态系统总呼吸(Reco)碳通量的方法,分析了两种信号在联合同化中的作用。结果表明,OCS在联合同化中起主导作用;优化的GPP与基于站点通量观测-遥感数据升尺度方法估算的FLUXCOM/MTE-GPP、利用GOME-2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IF)优化的GPP数据(GOPT)的季节变化幅度较为接近;优化的美国玉米带夏季GPP峰值的空间分布与VPM和CASA-GFED模型结果、植被SIF遥感和GOPT数据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进一步测试发现,同化OCS数据能有效纠正BEPS模型对美国玉米带夏季GPP的系统性低估;与FLUXCOM/MTE-GPP和GOPT数据相比,利用OCS观测数据优化的GPP具有更合理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优化的Reco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幅度与GPP相似,与FLUXCOM的Reco估算结果在季节变化幅度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空间分布差异较大。(3)揭示了北美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年际变化及其对主要极端干旱事件的响应特征集成大气碳同化系统和陆地生态过程模型结果、FLUXCOM数据、气象、水文和植被遥感多源数据,协同分析了近十年北美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年际变化及其对干旱的响应。以2008-2010年的平均值作为参考,在2007-2014年间北美GPP和Reco分别呈现0.09±0.26PgC/yr和0.12±0.19 PgC/yr的增长趋势,但生态系统净碳吸收(NEP,NEP=GPP-Reco,NEP=-NEE)略有下降,幅度为-0.03±0.08 PgC/yr。重点剖析了 2011年和2012年北美地区极端干旱事件对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结果发现,2011年和2012年干旱都导致北美地区NEP出现幅度相近的明显负异常,但原因迥异。2011年干旱导致区域NEP负异常的原因是GPP的下降(-0.17PgC/yr)和Reco的上升(+0.07PgC/yr);而2012年的干旱及其发生前的暖春导致GPP和Reco分别上升了 0.31 PgC/yr和0.48PgC/yr;暖春导致的NEP增加能部分抵消后续干旱所导所致的NEP下降,但是暖春也会引起生态系统水分的提前消耗,从而加剧后续夏季干旱对生态系统净碳吸收的不利影响。不同生态类型系统NEP对干旱的响应存在差异,2011年和2012年北温带农作物与草地的NEP明显低于常年值,而东部森林这两年NEP与常年值接近。
其他文献
太阳暗条是悬浮于高温低密度日冕中的低温高密度等离子体,在日面的Hα单色像中显示为暗黑的长条形结构。当暗条出现在日面边缘时被称为日珥。暗条的爆发与太阳耀斑及日冕物质抛射密切相关,因此,对暗条的探索在太阳爆发现象的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高分辨率的观测发现暗条由众多细丝构成。暗条细丝的走向沿着磁场方向,从而对暗条细丝的研究为理解不易被直接测量的暗条磁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途经。早期观测分辨率不高时,暗条
在近十年,得益于微加工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型金属纳米结构的设计与制备为人们操控光提供了新途径。这些金属纳米结构具有丰富的电磁性质,在生物传感、表面增强拉曼光谱、信息处理和光学天线等领域展现出了极大的应用前景。同时,在国际学术界也催生出表面等离激元学(Plasmonics),并且向其它领域交叉渗透,如量子光学、非线性光学等,成为当前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信息科学交叉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论文围绕着介质/
宫颈癌发病率居全球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4位,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导致了90%宫颈癌的发生。预防性人乳头瘤病毒疫苗接种已成为预防宫颈癌的有效手段。本文介绍了人乳头瘤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以及从有效性、免疫原性、安全性、不同地区应用现状和疫苗接种影响因素方面介绍了预防性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的临床研究进展。
变分法是研究动力系统和偏微分方程的基本工具。基于1-维Frenkel-Kontorova模型和柱面上单调扭转映射建立起来的Aubry-Mather理论,其核心思想即是极小变分。作为Aubry-Mather理论在高维的推广,J.Mather对Tonelli型的Lagrange系统也建立了一套变分学理论,用以分析系统的极小轨道形态。A.Fathi发展了所谓的weak KAM理论,该理论建立了Mathe
电子相分离是在过渡金属氧化物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它是体系内部各种序结构在能量相差不大时竞争与共存的结果.电子相分离并不伴随化学组分的偏析,而是体系在化学组分均匀的情况下自发出现电子在空间分布不均匀的现象.钙钛矿锰氧化物是一种典型的电子相分离体系,其中铁磁金属(FMM)相和电荷有序绝缘体(COI)相可以在纳米到亚微米的尺度上同时存在.在空间限域等外界条件下,该体系会表现出各种奇特的“演生”现象.对锰氧
钙钛矿型氧化物具有相对简单的晶格结构和极其丰富的物理性质,而其在表面和界面上展现出来的不同于体材料的特征,使它们变得更加迷人。2004年A.Ohtomo和H.Y.Hwang发现两种能带绝缘体LaAlO3和SrTiO3界面上形成的高迁移率的准二维电子气,就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自此以来的十几年间,人们对这一界面的基础和应用技术的研究就一直没有停止,并且也取得了很多突破。进入21世纪以后,传统半导体器
低温(4-15℃)是活性污泥微生物活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温度对微生物个体的生长、繁殖、新陈代谢、生物种群分布和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低温成为生化法为主的污水处理厂工艺正常运行的重要问题。现有研究需要寻求有效的低温强化技术,保证低温下活性污泥微生物(ASM)的正常性能。磁场具有磁生物效应,在生物法工艺处理污水研究中有良好的效用。本论文目的是研究磁场对低温下ASM适冷性的强化效果。微生物通过调节膜
近十年来,多铁性物质由于具有多自由度存储功能而受到广泛关注。多铁材料主要是指某种物质或体系,它同时具有铁电性、铁磁性、铁弹性和铁螺旋性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铁性性质。由于铁电性和铁磁性分别需要非占据的d轨道和占据的d轨道,这一要求使得铁电与磁性很难共存于同一种物质中。为此人们寻求新方案来得到多铁物质。本论文主要关注人工异质结多铁材料与结构有序及应变作用下的多铁性。一方面研究铁磁/铁电超晶格的铁电性以
复相磁电材料能在室温下表现出大的磁电耦合效应,在信息存储、滤波器及传感器等新型器件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从而备受关注。近年来,随着薄膜生长技术的发展,使得制备高质量的薄膜样品成为可能,从而为由铁磁性和铁电性复合而成的磁电薄膜异质结的构建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从应用的角度出发,磁电薄膜异质结中的电控磁效应由于满足了器件设计所要求的集成化、多功能化以及低的能耗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进行研究,并取得了很
Polycomb蛋白复合物(PcG)主要作为表观转录抑制因子,调控一系列的胚胎发育过程并对干细胞特性的维持发挥着关键作用。PcG至少含有两种不同的介导基因沉默的蛋白复合物称为PRC1和PRC2。PRC2由核心亚基Eed、Suz12和Ezh1/2组成,Ezh1/2具有甲基转移酶活性可以催化组蛋白第27位赖氨酸的二甲基化和三甲基化(H3K27me2/3)。PRC1含有核心组分Ring1A/B,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