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中国企业急剧扩张,企业所披露的商誉信息越发受到重视。《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2006)把商誉从无形资产中独立出来,规定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确认为商誉。从准则内容可以看出,会计准则只对商誉规定了计量方法未对商誉的本质进行界定。会计准则中并无“并购商誉”这一概念,本文标题“并购商誉”的概念来自企业资源理论。本文以企业资源理论为基础,分析商誉的本质、来源和核心要素。本文认为商誉的本质是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异质资源,是企业内部积累的结果,其核心要素是企业的履约能力。同样的环境下,相同的投入,商誉价值高的企业具有更高的收益,商誉与财务业绩具有相关性。本文还认为,商誉具有并购商誉和自创商誉两种形式,并且会计准则所计量的商誉只是并购商誉,财务报表披露的商誉信息不完整。本文构建总资产净利润率(ROA)与商誉回归模型,检验商誉与财务业绩的相关性和企业财务报表披露的商誉信息是否完整。根据企业资源理论,商誉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因此完整的商誉信息与财务业绩有很强的相关性,模型的拟合度也应当很高。本文首先对2007-2011年5年A股上市公司的总资产净利润率(ROA)根据是否有商誉进行分类比较,发现有商誉的企业财务业绩表现要比没有商誉的企业略微好一些,初步验证了商誉为企业带来良好业绩这一结论。然后本文对对A股市场2007-2011年5年商誉不为零的2663个样本分别进行全样本、企业性质与是否计提商誉减值准备三个角度的数据分析,验证结果表明: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和竞争优势的“商誉”在一定程度上能决定企业的报酬;国家控股企业的商誉对企业财务业绩的解释力更强,影响程度更大,因为国家控股企业由于其企业性质,会计政策与财务政策有更强的稳健性;不计提商誉减值准备的企业比计提商誉减值的企业,其商誉与财务业绩更具有相关性,原因是只有当企业发现以前非同一控制下溢价并购的子公司盈利能力下降的情况下,才会出于会计谨慎原则而计提商誉减值准备;但是三种角度下,模型的拟合度都不高,这是因为财务报表披露的商誉信息不完整,会计准则计量的“商誉”只是“并购商誉"。最后,本文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