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是一种常见的产科并发症,主要特征为妊娠20周后首次出现的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24小时尿蛋白≥0.3g或随机尿蛋白(2+)。研究显示,子痫前期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涉及多器官功能受损的疾病,尽管母胎管理和围产期危急重症医学在不断发展,子痫前期仍然是威胁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母婴健康并导致母婴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子痫前期确切的发病原因仍未完全了解,但一些因素,例如胎盘应激、易栓状态、全身过度炎症反应等可能是导致子痫前期发病的原因。易栓状态是体内的一种病理性的高凝状态,其特点是由于遗传性和(或)获得性疾病引起的血管内血栓形成风险增加。对孕产妇来说,在妊娠期及产后的数周内,易栓状态不仅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同时也增加了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病风险,如:子痫前期、胎儿宫内生长受限、复发性流产、死胎等。易栓状态引起子痫前期的发病机制涉及胎盘血管内自发性微血栓形成,进而导致胎盘梗塞,异常的滋养细胞侵袭和慢性缺氧,而且这些机制与子宫动脉阻力增加有关。目前为止,许多学者就易栓状态对妊娠结局的影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子痫前期的发病机理涉及到凝血活动的异常增强。蛋白 S(Protein S,PS)、蛋白 C(Protein C,PC)和抗凝血酶 Ⅲ(AntithrombinⅢ,ATⅢ)是体内重要的丝氨酸蛋白酶凝血抑制剂,在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凝血活动中,PC活化成为活化蛋白C(Activated protein C,APC),并以活化蛋白S为辅因子,两者结合可以使FVa和FVⅢa失活,进而减少凝血酶的产生;ATⅢ是体内最重要的抗凝血因子,可通过抑制凝血系统中丝氨酸蛋白酶FXⅡa,FXIa,FIXa和FXa的活性,发挥抗凝作用。研究显示,血浆PS、PC、ATⅢ活性降低可引发体内易栓状态。我们猜想妊娠期孕妇血浆PS、PC、ATⅢ活性降低可能与子痫前期的发病有关。本研究检测了早发型、晚发型子痫前期组患者及相应健康孕妇组血浆PS、PC、ATⅢ活性,比较子痫前期组与健康孕妇组血浆PS、PC、ATⅢ活性水平,以探究血浆PS、PC、ATⅢ活性变化是否与子痫前期的发病有关,为子痫前期的精准治疗提供新的参考依据。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定期产检、病历资料完整的子痫前期患者89例,其中早发型子痫前期组(<34周)53例,晚发型子痫前期组(≥34周)36例。同期随机抽取本院定期产检、病历资料完整的74名健康孕妇为对照组,其中对照组1(<34周)30例,对照组2(≥34周)44例,空腹状态下抽取受试者肘静脉血3ml。本研究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批准号:2019-KY-360]。2检测标本检测仪器采用沃芬公司生产的ACLTOP7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血浆PS活性检测采用凝固法;血浆PC、ATⅢ活性检测均采用发色底物法。PS、PC和ATⅢ活性非妊娠期的参考区间分别为(76~135)%、(70~140)%和(83~128)%。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均以x±s表示,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应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早发型子痫前期组孕妇血浆PS、ATⅢ活性较对照组1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孕妇血浆PC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晚发型子痫前期组孕妇血浆PS、ATⅢ活性较对照组2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孕妇血浆PC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早发型子痫前期组孕妇血浆PS、PC及ATⅢ活性与晚发型子痫前期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4.对照组1与对照组2孕妇血浆PS活性均低于非妊娠期参考范围,PC、ATⅢ活性处于非妊娠期参考范围内,两者血浆PS、PC、ATⅢ活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1.健康孕妇妊娠期存在血浆PS活性下降;血浆PS、PC、ATⅢ活性变化可能对健康孕妇妊娠晚期血液系统高凝状态的变化影响较小;2.血浆PS、ATⅢ活性降低可能与子痫前期的发病密切相关,血浆PC活性改变可能对子痫前期发病的影响较小;血浆PS、ATⅢ活性变化可能与子痫前期的发病孕周无关;3.孕妇血浆PS、ATⅢ活性检测可能对评价子痫前期的易栓状态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尽管早发型子痫前期与晚发型子痫前期的发病机制不尽相同,但早发型、晚发型子痫前期患者可能都存在血浆PS、ATⅢ活性降低引发的易栓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