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水生过渡到陆生的中间类群,特有变态发育的生活史且处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中间层,易受环境变化影响。近年来,部分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山区等生境的两栖类动物数量的下降,已引起动物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广西元宝山自然保护区是国家森林公园,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是研究广西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之一。对该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进行多样性调查研究,既可为该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关依据,还能对该地区乃至周边生态环境的整体情况进行监测、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工作的提供帮助。本文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并对广西元宝山自然保护区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该保护区两栖动物类群的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地理类型多样性、生态类型多样性及资源类型多样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与广西其他地区两栖动物类群进行相似性和G-F指数比较分析,结果如下:(1)该保护区现已知两栖动物27种,隶属2目8科18属,分别占广西壮族自治区两栖动物种数和全国两栖动物种数的32.1%和8.3%。在物种组成上,蛙科为优势科,种类最多,占科级组成的48.1%;臭蛙属为优势属,但并不明显;黑眶蟾蜍、泽陆蛙、饰纹姬蛙、沼水蛙等为数量优势种。该保护区两栖动物中有国家Ⅱ级保护动物2种,即大鲵Andrias davidtanus和虎纹蛙Hoplobatrachus rugulosus;列入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名录”的有24种,列入广西区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有10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有2种,列入CITES附录的有2种。(2)运用丰富度指数(S)、Simpson指数(D)、Shannon-Wiener指数(H)、Pielou指数(Jd)、基于Simpson指数的均匀度指数(Jh),Hurlbert指数(E)等多个测度方法测定该保护区两栖动物多样性程度,结果表明:广西元宝山两栖动物的多样性程度高,种类多,且分布均匀(D=0.9245、H=2.8773、Jd=0.9267、Jh=0.873、E=0.8354),种级的多样性程度高于属级的多样性程度。(3)该保护区两栖动物地理类型以东洋界物种为主,共24种,占全部种类的88.9%,广布种3种,占全部种类的11.1%;东洋种中有华中区8种,华南区2种,华南华中区共有13种,西南区1种。(4)保护区内两栖动物可分为5种生态类型,采用Margalef指数测度该保护区两栖动物各生态类型的多样性程度。结果表明:各生态类型中流水型两栖动物的多样性程度最高,其次是陆栖静水型、陆栖流水型、静水型,多样性程度最低为树栖型。(5)运用Sorenson指数对元宝山保护区与广西其它9个地区进行群落相似性比较。结果表明:元宝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群落与猫儿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群落相似性系数最大(I=0.677),属中度相似,与底定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群落相似性系数最小(I=0.367),属轻度相似。(6)运用G-F指数对该地区两栖动物进行了科、属间的多样性测度,并将其与广西其它7个地区两栖动物的科、属间的多样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元宝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的G指数和F指数均较高,且G指数(2.8144)低于F指数(3.9577),G-F指数为0.2889。元宝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的G指数仅略低于猫儿山自然保护区,F指数略低于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和漓江风景区,DG-F值略低于漓江风景区,说明该地区两栖动物科、属阶元也具有较高的多样性。(7)根据两栖动物的功能作用以及在民间的传统利用,该地区两栖动物可划分为药用两栖动物、经济资源动物、教育科研观赏动物和生态效益动物4种资源类型。总之,该保护区是广西区内两栖动物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保护区内两栖动物种类多、分布均匀、种群结构比较稳定,表明广西元宝山自然保护区多样复杂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水资源和良好的气候条件为两栖动物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繁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