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历史建筑再利用过程中新、旧空间之间关联理论和关联模式为研究内容。首先,在对我国近年来城市建设中对大量历史建筑缺乏评估、推倒重建的完全性置换的开发模式提出置疑,对从时空关系视角、从“熵”的视角、从“实用·经济·美观”的视角对历史建筑展开分析,以及对历史建筑拥有历史价值、岁月价值、生态价值等展开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不同时期留存下来的历史建筑,总量大,种类繁多,是城市潜在的可再生空间资源。对历史建筑进行合理的适宜性改造和再利用,是尊重其复合资源价值、使其物质性载体得以留存的理想途径。
论文在对十九世纪历史建筑修复和保护的历史进行回顾,对二十世纪世界范围内历史建筑保护观念的发展和演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基于“原真性”理念的保护和再利用和基于“解释性,,理念的保护和再利用,概括归纳为历史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两种关键性理念取向。由此,论文对建立在两种关联理念基础之上的原真性关联和解释性关联,分别展开了论述。其中原真性关联主要以并置模式、内隐模式、共生模式、整合模式为线索,结合相关实例展开论证;解释性关联主要以事件更替模式、空间匹配模式、意义延续模式为线索,结合相关实例展开论证。
论文同时指出,原真性关联和解释性关联并不是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关联类型,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解释性关联并不构成对原真性关联的否定,而是对原真性关联的深化和拓展,两者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界线,而只有程度上的差异。
其后,论文从对世界范围内多位建筑师在极少主义、建筑现象学、解构主义、以及批判的地域主义设计理念之下进行的一系列历史建筑改造和再利用设计实践活动,及其各自侧重的新旧关联理论、关联模式进行的深入剖析中,从对我国近年来历史建筑改造和再利用的一些探索性设计实践活动展开的分析中,得出以下结论:历史建筑拥有的不同的复合资源价值、迥异的历时性存在背景、后续多样性的改造和再利用需求、以及建筑师基于个人的知识背景对多种差异性因素给予的不同解读,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在历史建筑改造和再利用领域,不可能有单一的、一成不变的关联模式,而只可能有相对的关联模式存在,因此,本文作者相信,论文所归纳的关联模式是相对意义上的关联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