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华文化的宝贵结晶,进行与之相关的各方面的研究成为了迫切、首要的任务。随着理论的逐步成熟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论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已成为我国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界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问题的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研究等。目前国内很多专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界定、特征表现以及开发和保护问题方面进行研究,但大多数都是从其旅游方面提出或者从某一门类、某一地区具体涉及的,很少有人从美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即使有人提出,也是只言片语,缺乏系统的论述,可以说审美视域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还是刚刚起步的。基于此,本文试图从美学的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发掘其在美学方面的涵义及特征。导论部分主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基本的介绍,主要是其概念的提出、形成过程和名称的演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我国文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界定,以及二者的相同点和区别。此外,还分析了对“文化空间”的理解。第一部分,为达到从宏观角度深刻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指出并分析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关键的问题物质与非物质的关系,着重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四个本质特征:群体性、独特性、地域性、活态传承性。这是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审美特征的基础。第二、三、四部分,结合第一部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理解,从美学角度入手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特征,这是本文的核心所在,包括主体意识的觉醒、审美理想的高扬、人性美的追求三个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文化遗产的最根本的一点就在于人的因素,因此本文概括的这三个审美特征都是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人所具有和表现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以及对自由人性的追求总结出来的。每一部分先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具有这种审美特征的理论依据,然后分别以传统戏剧中的傩戏、史诗《格萨尔》、昆曲《牡丹亭》为例进行深入的阐述和论证,希望引起专家学者以及大众对其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的重视。第五部分,由于前三部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析,阐述其中蕴涵的审美特征,进一步引起人们关注的目光,这部分主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文化建设问题做初步探讨,希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普及工作有所帮助。最后,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做出些许努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人们的审美视野,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