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试从实验角度观察齐刺胆的下合穴对豚鼠急性胆囊炎模型的治疗作用,以豚鼠血浆β-内啡肽(β-EP)和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含量的改变及外周血白细胞(WBC)数的变化为指标,探讨齐刺阳陵泉穴对豚鼠急性胆囊炎治疗作用的效应机制,为临床治疗急性胆囊炎选择更佳的针刺方法提供科学合理的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选择80只清洁级健康雄性豚鼠,体重为350~400g。置于安静的7:00~19:00光照,19:00~7:00黑暗的实验室中适应性饲养1W。将其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10只、模型组10只、药物组20只、针刺组20只、齐刺组20只。正常组与模型组每笼5只,其它各组每笼1只饲养。采用急性胆囊炎模型方法造模,治疗手段分别为:正常组在相同条件下正常饲养,不作任何处置;模型组:造模成功后正常饲养;药物组:造模成功后,在豚鼠清醒状态下取双氯芬酸钠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2ml/支,含双氯芬酸钠75mg、利多卡因20mg)腹腔注射0.007ml(蒸馏水稀释后给药),每日一次,治疗5日;针刺组:造模成功后,在豚鼠清醒状态下取双侧“阳陵泉”穴,参照由全国针灸学会实验针灸研究会制定的《实验动物针灸穴位图谱》取穴,选用0.25mm×15mm毫针,在“阳陵泉”穴刺入约5mm,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治疗期间行针5次,起针,每日1次,连续治疗5次;齐刺组:选用0.25mm×15mm毫针,在“阳陵泉”穴刺入约5mm,在“阳陵泉”穴刺一针,然后取同样毫针沿胆经循行线在该针刺点上(近心端)和下(远心端),各刺入一针,其它同针刺组。外周血WBC数:实验前、造模后以及治疗结束后均要检测外周血WBC数。最后处死豚鼠,腹主动脉采取新鲜血液,离心后分离血浆,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β-EP和CCK-8含量。结果:1.豚鼠血浆β-EP和CCK-8含量变化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血浆β-EP含量升高,有显著差异(p<0.01);药物组、针刺组、齐刺组血浆β-EP含量均比模型组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药物组与针刺刺组比较无差异(p>0.05);齐刺组与针刺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血浆CCK-8含量明显升高,有显著差异(p<0.01);药物组、针刺组、齐刺组血浆CCK-8含量均比模型组明显降低,有显著差异(p<0.01);药物组与齐刺组比较无差异(p>0.05);齐刺组与针刺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外周血WBC计数实验前豚鼠外周血WBC数:各组比较无差异(p>0.05)。造模后豚鼠外周血WBC数:其它各组与正常组比较,WBC数明显增多,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结束后,豚鼠外周血WBC数:正常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药物组、针刺组、齐刺组均比模型组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1);齐刺组与药物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齐刺组与针刺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1.药物组、针刺组和齐刺组对豚鼠急性胆囊炎模型均有治疗作用。2.齐刺阳陵泉穴,可升高血浆β-EP含量,降低CCK-8含量,减轻炎症反应。提示针刺抗炎免疫镇痛依赖于内阿片肽系统、脑肠肽的参与;同时表明针刺在发挥抗炎免疫作用的同时可减轻炎症反应所致的疼痛,发挥镇痛作用。3.齐刺阳陵泉穴较普通针刺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