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患眼和对侧眼与正常眼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的厚度和血流状况的差异,以及对侧眼与正常眼视网膜结构和血流状况的差异,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15年4月起至2015年12月末在我科诊治的IMH患者32例,均为单眼发病,设为患眼组(A组)32眼,根据1995年GASS分期,4眼为II期孔,17眼为III期孔,11眼为IV期孔,对侧眼(B组)32眼,此外纳入正常人32只左眼(C组)作为正常对照组。利用海德堡Spectralis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加强深度成像技术(EDI-OCT)和Optovue RTVue XR 100光学相关断层扫描血流成像技术(OCT-A)进行研究。观察指标包括三组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面积(CBFA),以及对侧眼组和正常眼组黄斑中心凹全层视网膜厚度(TRT)、感光细胞层厚度(EZT)、视网膜浅层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FAZ)、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血流密度(SBD)、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血流密度(DBD)。采用Kruskal-Wallis单向评秩方差分析检验三组之间SFCT、CBFA的方差齐性,进一步采用非参数检验进行成对比较,矫正P值后分析三组之间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比较对侧眼组和正常眼组TRT、EZT、FAZ、SBD、DBD之间的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患眼组、对侧眼组、正常眼组的均值分别为(182.53±64.52)μm、(199.21±73.07)μm、(254.21±56.85)μm,患眼组比对侧眼组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侧眼组较正常眼组薄(P=0.004),而患眼组较对侧眼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面积:患眼组、对侧眼组、正常眼组的均值分别为(5.09±0.31)mm2、(5.41±0.20)mm2、(5.39±0.15)mm2,患眼组小于对侧眼组和正常眼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侧眼组较正常眼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侧眼组和正常眼组的中心凹全层视网膜厚度的均值分别为(178.72±23.36)μm、(203.47±12.44)μm,对侧眼组较正常眼组薄(P<0.05)。对侧眼组和正常眼组的感光细胞层厚度的均值分别为(79.53±7.42)μm、(85.88±5.64)μm,对侧眼组较正常眼组薄(P<0.05)。对侧眼组和正常眼组的中心凹无血管区的面积的均值分别为(0.46±0.08)mm2、(0.38±0.09)mm2,对侧眼组较正常眼组扩大(P=0.001)。对侧眼组和正常眼组的视网膜浅层血流密度的均值分别为50.58±3.46、51.52±2.89,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侧眼组和正常眼组的视网膜深层血流密度的均值分别为55.21±3.44、55.37±3.24,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MH患眼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薄,脉络膜毛细血管密度少,可能与IMH的发病相关。IMH对侧眼脉络膜厚度也是降低的,却不一定会合并脉络膜毛细血管密度降低。但是中心凹下脉络膜毛细血管密度的减少,加上脉络膜厚度的减少,则更加预示其发生IMH的风险高。视网膜厚度减小与中心凹无血管区扩大,可能也可以成为预判对侧眼发生IMH的高危指标,但是视网膜浅层与深层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却不可以。视网膜的结构改变可能是先于裂孔形成的前期改变。OCT-Angiography能够清晰的定性定量显示从视网膜内界膜层到脉络膜层的血流变化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