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诗学视角下的意象翻译--以许渊冲英译李白诗歌为例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P2814821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之处在于精心选择的意象。李白是中国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被尊称为“诗仙”。他的诗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题材广泛,意象丰富,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英译领域内,深受国内外学者的青睐。通过对现有研究分析发现,对李白诗歌中的意象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单一意象上,鲜有人对某一类诗中所有的意象进行研究。
  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认知诗学应运而生。它利用认知科学提供的工具,探讨人类的信息处理过程对诗歌语言形式的影响和制约,系统地解释文学文本结构与感知效果之间的关系。认知诗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以凸显原则为基础,能够引起人们注意的部分称为图形,而被人们忽略的部分称为背景。诗歌中的意象既指能够被人们感知的客观物象,又指人们将情感融入客观物象所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客观物象存在于空间中,以某种空间位置关系加以呈现。从某种程度上说,语言中的图形-背景理论表现为一种空间位置关系。根据图形和背景的特征可以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分析。意象图式是人们根据自身经验或与这个世界的互动,对客观存在的意象及其关系近一步抽象,从而形成某种认知结构。因此可以用来解读意象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
  本文将李白诗歌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山水诗、思乡诗、送别诗、爱情诗和抒发远大抱负诗等五类。尝试运用认知诗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对诗歌中意象进行分析,发现图形-背景理论适用于景物的描述和场景的渲染,比较适用于分析山水诗、思乡诗、送别诗和抒发远大抱负诗中的意象。诗歌中图形和背景的确定主要依据空间方位词,关注的焦点和凸显等特征。运用意象图式理论对意象所隐含的情感及深厚文化内涵进行解读,发现如果没有相应的知识和认知结构,人们很难理解意象背后所隐含的情感及文化内涵。
  本文探讨认知诗学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阐释力以及如何通过翻译更好地表达诗歌意象包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为中国诗歌英译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运用认知诗学对诗歌意象进行分析,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希望可以为欣赏中国古典诗歌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同时这对于当下“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文化战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及现实推动作用。
其他文献
勒克莱齐奥是法国当代著名小说家,二零零八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创作的许多小说如《沙漠》《奥尼恰》《非洲人》《金鱼》《流浪的星星》《乌拉尼亚》等,多涉及身份政治的问题。本文主要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论述,探究勒克莱齐奥小说中身份政治的核心,即边缘群体(少数族裔)合法的政治诉求和身份(文化)认同。  论文第一部分为引言,在梳理先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围绕身份政治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展开论述,并对论文的两个核
学位
上古汉语词汇是汉语词汇的源头,也是中古和近代汉语词汇的基础,所以确切地了解上古汉语词汇对于有意涉及汉语词汇研究的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步。另一方面,《论语》、《孟子》不仅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同时它们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的用词习惯和特色,因此,本文针对这两部先秦文献中的近义名词分三个部分来进行讨论:  第一部分:《论语》、《孟子》名词研究的价值、概况和方法。  《论语》、《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