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广泛子宫切除术加双侧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是宫颈癌主要治疗方式之一,患者术后生存期与肿瘤分期密切相关。然而,单独使用FIGO分期无法个体化评估患者预后,寻找独立预后因素是实现个体化评估宫颈癌患者预后的关键。列线图可综合利用多个独立预后因素并根据其对预后影响的不同构建预测模型,经过验证的列线图模型因其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个体化精准评估恶性肿瘤患者预后提供可能,并有助于个体化治疗方案和随访的制定。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术后总生存期(OS)的相关独立预后因素,建立并验证宫颈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预测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1-2012.12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病理确诊为FIGO分期IA-IIB期308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特征、血液学指标和病理资料。临床特征包括患者确诊为宫颈癌时的年龄、FIGO分期、吸烟史、内科合并症、手术并发症;内科合并症包括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手术并发症包括出血、输尿管阴道瘘、膀胱阴道瘘、静脉栓塞、需穿刺引流的盆腔淋巴囊肿或合并感染。血液学指标包括术前一周内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例(LM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例(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例(PLR)以及血清白蛋白。病理学特征包括盆腔淋巴结(PLN)转移状态、肿瘤大小、间质浸润深度(DSI)、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组织学类型、分级、宫旁浸润(PI)和手术切缘状态。从癌症病人最近的医疗记录中收集随访数据,包括妇科查体,宫颈细胞学检查,经阴超声,CT和/或磁共振检查。此外,利用电话咨询,医保死亡记录等方法获得患者的生存信息。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确立宫颈癌患者术后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利用独立预后因素建立预测术后生存时间的列线图模型。最后,采用Bootstrap再抽样方法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利用SEER数据库中IA-IIB期行手术治疗的13871名宫颈癌患者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绘制列线图的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符合度。结果:1.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和血液学特征1.1.患者临床资料宫颈癌患者308例,FIGO分期ⅠA期29例(9.4%),ⅠB1期122 例(39.6%),ⅠB2 期 50 例(16.2%),ⅡA 期 75 例(24.4%),ⅡB 期11例(3.6%);鳞癌259例(84.1%),腺癌34例(11.0%),其他14例(4.6%);盆腔淋巴结转移者79例(25.6%),无盆腔淋巴结转移者216例(70.1%)。中位随访时间为1926天,截止到最后随访时间,死亡共60名(19.5%)。1.2.两组宫颈癌患者(死亡和未死亡)临床-病理特征的分布情况:死亡宫颈癌患者平均年龄为48.2±11.2岁,而未死亡患者平均年龄为45.0±9.6岁(P=0.028)。死亡和存活两组患者的FIGO分期、盆腔淋巴结转移状态、肿瘤大小、间质浸润深度及宫旁浸润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吸烟、内科合并症、手术并发症、盆腔淋巴结切除个数、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和手术切缘状态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1.3.两组宫颈癌患者(死亡和未死亡)血液学指标的分布情况:死亡宫颈癌患者和未死亡患者两组间血清白蛋白水平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而两组间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宫颈癌患者术后生存期预后因素2.1.单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宫颈癌患者确诊时的年龄、FIGO分期、术前外周血单核细胞数量、血清白蛋白、间质浸润深度、肿瘤大小、分化程度、盆腔淋巴结转移状态和宫旁浸润与术后生存期有相关性(所有的P<0.05)。2.2.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宫颈癌患者FIGO分期、术前外周血单核细胞、血清白蛋白、盆腔淋巴结转移和间质浸润深度为术后生存期独立预后因素(所有的P<0.05)。1)临床指标:FIGO 分期(HR=1.57,95%CI 为 1.046-2.350,p=0.030)2)血液学指标:术前外周血单核细胞(HR=2.67,95%CI为1.454-4.904,p=0.002);术前血清白蛋白(HR=0.50,95%CI 为 0.281-0.904,p=0.022)3)病理学指标:盆腔淋巴结转移(HR=1.35,95%CI为1.202-1.526,p<0.001),间质浸润深度(HR=1.70,95%CI 为 1.072-2.686,p=0.024)2.3.宫颈癌术后生存期独立预后因素的验证:1)基于独立预后因素绘制预测宫颈癌患者死亡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7。2)对各项独立预后因素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各项参数的Log-rank检验均显示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宫颈癌患者预后预测列线图模型的建立和验证3.1宫颈癌患者预后预测列线图模型的使用方法:利用宫颈癌FIGO分期、术前血单核细胞、血清白蛋白、盆腔淋巴结转移和间质浸润深度,建立了宫颈癌患者术后3年及5年OS预测列线图模型。该列线图的使用方法是:将病人各项变量代入模型相应的点,其对应的最上方横线上的分数即该变量的得分,所有变量得分加和即该患者的总分,最后用总分对应下端的3年及5年OS。3.2宫颈癌患者预后预测列线图模型的验证:该模型在经过内部验证后得到的C-指数为0.745。因SEER数据库中未记录患^者术前血液学指标,因此只能对模型的临床和病理因素部分进行外部验证,C-指数为0.718。此外,该模型的校正曲线在预测值和实际值之间显示出较好的一致性。结论:1.本研究确定了 IGO分期、盆腔淋巴结状态、间质浸润深度、外周血单核细胞和血清白蛋白为可手术宫颈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2.首次建立了基于宫颈癌患者临床分期-病理特征、血液学指标和营养状态的预后预测模型,并进行了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准确性。3.该列线图模型可提供个体化的生存评估,并有助于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随访和预后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