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颗粒体-流体混合物的流动是自然界和工业生产中普遍存在又十分重要的现象。考虑到不同条件下颗粒体和流体的运动差异及复杂相互作用,本文基于两相流理论,建立了一个适用性较广的两相流模型,探究以重力驱动为主的颗粒体-流体混合物的运动机理。本文细致刻画颗粒间接触时的碰撞和摩擦作用机制。在颗粒动理学模型基础上,考虑各向异性碰撞及孔隙流体对颗粒碰撞的影响,完善了颗粒相碰撞应力的模化公式。根据接触颗粒体宏观应力与体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73200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颗粒体-流体混合物的流动是自然界和工业生产中普遍存在又十分重要的现象。考虑到不同条件下颗粒体和流体的运动差异及复杂相互作用,本文基于两相流理论,建立了一个适用性较广的两相流模型,探究以重力驱动为主的颗粒体-流体混合物的运动机理。本文细致刻画颗粒间接触时的碰撞和摩擦作用机制。在颗粒动理学模型基础上,考虑各向异性碰撞及孔隙流体对颗粒碰撞的影响,完善了颗粒相碰撞应力的模化公式。根据接触颗粒体宏观应力与体积变化率的统计关系,结合屈服理论,推导了能够反映颗粒体剪胀剪缩效应的摩擦应力计算式。综合考虑颗粒间碰撞与摩擦作用,得到了适用于多种流态的颗粒体宏观本构关系。基于连续介质假设,本文给出了颗粒相与流体相的连续方程与动量方程,应用建立的颗粒体宏观本构关系计算颗粒相压强与剪切应力,两相相间作用力考虑拖曳力、升力和附加质量力,并采用了包含颗粒影响的修正k-e紊流模型描述流体相紊动,构建了一套能够充分反映颗粒-颗粒及颗粒-流体间相互作用的两相紊流模型。本文验证了模型在多种干颗粒体流动问题中的有效性。研究了恒定均匀干颗粒流中颗粒浓度、速度、颗粒温度以及碰撞应力、摩擦应力的空间分布规律,成功刻画了颗粒体在不同倾角斜面上的坍塌流动过程,计算得到的关键运动参数与实验观测值吻合得很好。论文进一步将模型成功应用于水下颗粒体坍塌、斜坡上恒定均匀饱和颗粒流、斜坡上非饱和颗粒体坍塌三种经典的固液两相流动问题,探究其中复杂的两相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液相动压强与相间拖曳力作用会导致不同初始堆积状态下的水下颗粒体具有显著不同的坍塌特性。对于饱和颗粒体在斜坡上的恒定均匀流动,不同的底部边界条件下,颗粒体浓度、速度、颗粒温度以及各项作用力的空间分布有明显差异。在模型中耦合VOF方法捕捉斜坡上坍塌的非饱和颗粒体中的水相界面,准确刻画了高饱和度对颗粒体流动的促进效应并分析了相间拖曳力在不同运动阶段的影响作用。论文将模型应用于不同尺度的滑坡涌浪问题,模拟结果准确再现了入水前后滑坡体运动形态的时空变化和涌浪的产生与传播过程,揭示了颗粒间碰撞、摩擦效应和相间拖曳力在滑坡涌浪过程中的影响作用。模型成功模拟了著名的Lituya海湾滑坡涌浪事件,准确刻画了涌浪的传播和爬高过程。
其他文献
多桩基础是未来海上风机基础的发展趋势。然而,目前工程设计中多桩基础采用的是单桩基础的设计方法,无法考虑水平-竖向荷载耦合的影响,也无法考虑长期循环荷载下桩基础承载特性的演化。本文通过离心模型试验、有限元分析和渗水力模型试验等多种方法,揭示了多桩基础承载特性及内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多桩基础的实用分析方法。本文的主要成果包括:(1)通过水平加载条件下三桩和五桩基础的离心模型试验,揭示了多桩
以砂性土为代表的散粒体材料在主应力旋转条件下的变形规律与本构模型一直是与岩土工程变形精细化预测和调控密切相关的热点和难点研究课题。由于受机械加载能力的限制,目前只有循环扭剪试验中可以实现大、小主应力绕中主应力轴的二维旋转,但工程实践中更为广泛存在的主应力旋转是三维的。为研究该条件下散粒体的变形规律,本文提出了一种三维空间内可任意控制主应力大小和方向变化的数值试验方法,开展了主应力三维旋转数值试验,
网格筒结构是一种在多高层建筑、电视塔和塔桅结构中被广泛采用的结构型式,并可按照梁柱的布置型式进一步细分为横梁竖柱的正交网格筒结构以及斜柱双向交叉布置的斜交网格筒结构;或按照几何形状划分为矩形平面、柱面和双曲面网格筒结构。当网格筒结构被应用于超高层建筑中,由于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可能存在多层楼板抽空的情形;或者当网格筒结构应用于电视塔、冷却塔和其他塔桅结构中,也常常全高度不设置任何面外支撑。因而在竖向
为了进一步提高循环效率,燃气轮机需要在提高透平前温的同时限制冷却气量,其对高效、精细化透平冷却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透平端壁复杂流动区域的气膜冷却是冷却设计中的重要部分,准确预测透平端区气膜冷却需要充分掌握端区冷却气扩散与迁移特性与机理。本文基于气膜冷却精细化设计需求,研究了端区横向流动对单元气膜冷却和多排射流叠加特性的影响机理,探究了透平非均匀入口条件下的气热特性,发展了气膜冷却设计方法。气膜冷却
径流涡轮是传统增压内燃机及未来燃料电池车用动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涡轮效率对汽车节能减排有重要意义。车用动力系统结构紧凑,排气管路往往具有高度扭曲的三维结构,排气到达涡轮进口时通常有垂直于主流方向的二次流分量。涡轮进口的二次流会导致其实际工作效率显著下降,这是制约涡轮高效工作的主要瓶颈之一,提高进口二次流影响下的涡轮效率是进一步发掘汽车节能减排潜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研究不同方向及结构的进口二次流
弯道输沙是河流动力学的基础理论问题,其中弯道中的悬移质输移研究较少。悬移质是黄河下游河床演变的关键因素,分析弯道中的悬移质与水流相互作用有助于从微观上理解黄河的河床演变机理,从而为河道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基于此,本论文开展了水沙数学模型的建模工作,通过采用高阶数值格式来实现对明渠水沙运动的数值描述。各物理量垂向采用多项式表示,在平面二维水动力模型中建立了能全面考虑弯道二次流(螺旋流)与主流非线性影响
我国近期将建设一批超高土石坝工程。变形控制是这些重大水利工程安全建设与运行中的核心关键问题。其中,坝体后期变形的控制尤为关键。目前,在土石坝工程中广泛采用的沈珠江流变计算模型主要是建立在恒定荷载流变试验的基础上,对复杂加载的情况是否适用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论文针对堆石料应力加载与流变的耦合作用问题,从室内试验、机理分析、计算模型以及工程应用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论文取得的主要新成果有:1.采
层间界面剪切力学性能是堆石混凝土结构的重要力学性能之一。堆石混凝土层间界面的抗剪性能主要由施工缝表面外露的大粒径抗剪块石和上下层混凝土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结合堆石混凝土的层面特点和荷载传递机制准确预测和评估层间界面的抗剪性能对于保障堆石混凝土结构安全有着重要意义。论文通过试验研究和细观力学模拟探究了层间施工缝上的岩石与混凝土的材料特性和岩石的分布特性等因素对堆石混凝土层间界面抗剪性能的影响,然后基
半湿润山区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具有气候和下垫面条件复杂,水分和能量耦合反馈过程强烈等特征,其水文响应过程表现出湿润区和干旱区过渡特征,认识该区水文过程规律和机理,对完善水文学理论、揭示华北地区水资源动态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水文过程中的产流环节,在典型的华北半湿润山区建立西台子实验流域,开展长期持续的气象水文综合观测。基于实验观测,探究年尺度和事件尺度上降雨-径流响应关系和特征,分析其
长江中游荆江-洞庭湖系统水流复杂且江湖关系十分重要。三峡初期蓄水运用后下游江湖动力条件和特征及荆江四大家鱼种质资源都受到影响。随着三峡调节江湖关系和开展家鱼产卵生态调度,在认识江湖关系和鱼类保护及生态措施效果评价等现实需求驱动下,论文将揭示江湖系统重要水动力特征与鱼卵漂流水动力机理及输运分布规律结合起来,开展了模拟研究。针对荆江-洞庭湖系统,建立并自主研制了面向大型复杂河网-湖泊系统的一-二维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