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一场快速的土地非农化过程,随之产生了诸如土地供需不平衡、生产建设占用耕地、失地农民增加等各类问题,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土地非农化之间的关系,合理推进土地非农化进程,对于平衡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统筹城乡与区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江苏省作为全国经济发展最为迅猛的地区,经济发展与土地非农化的矛盾更为突出,文章从两者的互动角度出发,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分别从省域和市域两个层面对经济发展与土地非农化的耦合关系进行了研究。
研究思路为:首先从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了经济发展对土地非农化的驱动作用,并从用地规模、速度和结构等方面分析了土地非农化对经济发展的响应作用,得出1996~2007年江苏省经济发展与土地非农化耦合关系的演变过程;其次,构建经济发展与土地非农化耦合协调分析框架,分别从规模、速度、结构和社会四个角度对两者的耦合协调程度进行评价,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得出1996~2007年江苏省经济发展与土地非农化耦合协调度的演变过程;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从技术、制度等方面提出政策与建议。
主要研究结论:(1)耦合关系在省域上表现为:经济规模推动建设用地的扩展,并导致耕地与生态用地不断减少,经济增长使建设用地增长呈现出与之相似的波动性,工业化和人口城镇化推动了建设用地结构的变化。(2)耦合关系在市域上表现为:江苏省经济规模、工业化水平、人口城镇化由苏南向苏中、苏北地区递减,使建设用地、耕地与生态用地规模呈现出相反的变动趋势,而建设用地增长与结构的空间差异分别反映出各市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社会结构的不同。(3)耦合协调度的时序特征为:以2000-2003年为界,经济发展在规模、结构和社会三方面由滞后于土地非农化向超前转变,使耦合协调度呈现出阶段性特征;结构协调度使耦合协调度保持平稳变化,规模、速度与社会协调度使耦合协调度产生波动性变化。空间表现为:耦合协调度基本呈现出由苏中地区向苏北和苏南地区递减的趋势,影响各地区耦合协调度产生差异的因素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