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政治语篇中,政治家们通过使用语言,这一强有力的政治工具,意在构建其政治集团的意识形态,宣传其政治主张,赢得民众支持,最终达到其政治目的。据笔者之观点,前人对政治语篇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类:(1)以Fowler,Hodge和Kress在1970年提出的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为理论基础的政治语篇研究;(2)以韩礼德提出的语言三大元功能为理论框架的政治语篇人际功能研究;(3)以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为基础,对政治语篇中人类的认知机制进行分析;(4)对政治语篇的文本及语言特点进行分析。综合前人研究来看,学者们对政治语篇的研究还仅仅停留在对政治语篇文本分析和说话人和听众关系的分析基础之上。以往研究尚未揭示出在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之下,语言背后的深层次意识形态以及在意识形态影响之下政治家们的语言运作机制。无法有效地阐释出政治家们如何通过意识形态构建及意识形态入侵达到其政治目的的。基于前人政治语篇研究,在认知社会语言学视域下,笔者尝试构建Ideology-Perspective and Prominence模型(简称IPP Model),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研究温斯顿·丘吉尔在1941年发表的希特勒入侵苏联时发表的演讲。以特定的历史和政治环境为研究背景,通过IPP模型系统地论证了丘吉尔演讲中的各语言层次特点,以弥补前人政治语篇研究中的不足。笔者从以下三方面构建了IPP模型:第一,在特定历史和政治背景之下,出于对政治利益的维护和政治利益的达成,政治家们如何在政治语篇中构建其政治集团的意识形态;第二,在发表演说过程中,政治家们会如何利用特定的语言表达将听众的注意力引向特定视角,这些视角对于政治家们阐明其政治立场和态度有何帮助;第三,政治家们是如何利用特定的语义表达﹑特定的句法结构以及特定的修辞手段突显其政治立场,进而更容易达成其政治目标。本文共由五部分组成。第一章引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基本原理、数据收集和研究方法以及文章结构安排。第二章文献综述,主要介绍了前人政治语篇研究情况及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第三章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理论基础,IPP模型,包括其构建方式及工作机制。第四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以丘吉尔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讲为封闭语料,阐释了IPP模型是如何发挥其对政治文本的解释作用的。第五部分是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局限性,并对今后的研究给出建议。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看出,IPP模型以前人政治语篇研究为基础,在认知社会语言学视域下,融合了意识形态构建、视角理论以及突显理论,以具体政治语篇文本为封闭语料,不失为一个解释政治语篇强有力的工具。在当今话语霸权存在的时代,揭示语言表达与意识形态之间的深层次关系,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隐藏在政治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侵入,还可以帮助外语学习者建立敏锐的政治意识,理性地看待国际政治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