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佐拉·尼尔·赫斯顿(1891-1960)是美国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一位重要作家,被誉为“黑人女性文学之母”。她的第三部作品《摩西,山之人》被其传记作者海明威誉为赫斯顿“最有抱负的作品”。
至今,已有众多评论家和学者就赫斯顿的小说《摩西,山之人》中的人物、风格、民俗文化、主题等各方面进行了探讨。虽然有批评家指出赫斯顿的《摩西,山之人》是对圣经摩西故事的改写,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学者系统地研究过赫斯顿的《摩西,山之人》和圣经《摩西五经》的互文关系。因此,本论文将依据热内特的互文性理论系统分析《摩西,山之人》的互文性特点。
论文简要介绍了佐拉·尼尔·赫斯顿的生平和她在文学领域的贡献以及小说《摩西,山之人》的故事梗概,并详细阐释了热内特互文性理论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论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小说《摩西,山之人》的互文性特点:陈文本《摩西,山之人》的附文性、陈文本《摩西,山之人》和蓝文本《摩西五经》的共存关系、转换关系和模仿关系。在附文性部分,论文分析了小说创作的历史背景、小说的标题、引言以及赫斯顿创作该小说的意图。共存关系部分分析了赫斯顿对《摩西五经》的引用和抄袭,并阐释了赫斯顿对非裔美国人压迫和解放问题的关注。在转换关系部分,通过分析小说对《摩西五经》的删减和添加,笔者发现赫斯顿降低了上帝在解放中的作用,赞美了伟大的伏都教法师摩西,肯定了解放只能发生在世俗领域的观点。通过分析模仿关系,笔者发现赫斯顿的《摩西,山之人》是对《摩西五经》的戏仿。该戏仿颠覆了《摩西五经》中上帝解放人民的主题,强调了只有个体才能解放自己的思想。
结论部分指出赫斯顿把互文性作为一种叙事策略。通过使用该叙事策略,赫斯顿委婉地对她所处时代的种族歧视进行了反抗,并对解放主题进行了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