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Intertextual Reading of Zora Neale Hurston's Moses,Man of the Mountain

来源 :宁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ppgrea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佐拉·尼尔·赫斯顿(1891-1960)是美国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一位重要作家,被誉为“黑人女性文学之母”。她的第三部作品《摩西,山之人》被其传记作者海明威誉为赫斯顿“最有抱负的作品”。   至今,已有众多评论家和学者就赫斯顿的小说《摩西,山之人》中的人物、风格、民俗文化、主题等各方面进行了探讨。虽然有批评家指出赫斯顿的《摩西,山之人》是对圣经摩西故事的改写,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学者系统地研究过赫斯顿的《摩西,山之人》和圣经《摩西五经》的互文关系。因此,本论文将依据热内特的互文性理论系统分析《摩西,山之人》的互文性特点。   论文简要介绍了佐拉·尼尔·赫斯顿的生平和她在文学领域的贡献以及小说《摩西,山之人》的故事梗概,并详细阐释了热内特互文性理论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论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小说《摩西,山之人》的互文性特点:陈文本《摩西,山之人》的附文性、陈文本《摩西,山之人》和蓝文本《摩西五经》的共存关系、转换关系和模仿关系。在附文性部分,论文分析了小说创作的历史背景、小说的标题、引言以及赫斯顿创作该小说的意图。共存关系部分分析了赫斯顿对《摩西五经》的引用和抄袭,并阐释了赫斯顿对非裔美国人压迫和解放问题的关注。在转换关系部分,通过分析小说对《摩西五经》的删减和添加,笔者发现赫斯顿降低了上帝在解放中的作用,赞美了伟大的伏都教法师摩西,肯定了解放只能发生在世俗领域的观点。通过分析模仿关系,笔者发现赫斯顿的《摩西,山之人》是对《摩西五经》的戏仿。该戏仿颠覆了《摩西五经》中上帝解放人民的主题,强调了只有个体才能解放自己的思想。   结论部分指出赫斯顿把互文性作为一种叙事策略。通过使用该叙事策略,赫斯顿委婉地对她所处时代的种族歧视进行了反抗,并对解放主题进行了反思。
其他文献
在日常的会话中,人们以话轮转换推动交谈的顺利进行,国内外的许多社会学家,语言学家以及学者等都对会话中的话轮转换机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语用策略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英语成为国际语的同时,英语使用者背景的多元化也使世界英语语境呈现出多元文化背景的特点。并且,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中国人同外国
韩礼德在1985年出版的《功能语法导论》一书中,最早提出了语法隐喻理论。此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该理论应用到不同语篇的分析上,例如新闻报刊、政治演讲、科技语篇,学术语篇等等。
本文用内省的方法探究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精神活动,进而来审视这种精神活动如何协助译者将原文本中的美学特质和语言表达风格成功传译到目的语文本之中。具体来说,这种精神活
异化与归化是在如何处理文化差异问题上所产生的两种对立的翻译策略。这两种翻译策略都从文化的角度出发,但又重心各异。归化翻译强调顺应目的语文化,采用目的语文化所认可的表
长期以来,再创造一直受到译界的关注。钱钟书先生认为翻译过程中有些信息会不可避免的丢失而有些又会被意外的再创造出来;郭沫若、林语堂、许渊冲、谢天振、杨武能、郑海凌等
批评语篇分析是进行语篇分析的一条十分重要的途径。其区别于传统的语篇分析方法的典型特点就在于,在进行语篇分析时,批评语篇分析将分析的过程与社会权力和意识形态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