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的城市体系发展缺乏应有的有效协调,没有从全局上的总体规划,各个地方的规划往往是局限于单个行政区内(往往是以省级单位为界,甚至与单个的市范围内)。本研究认为,不应局限于某一具体的理论,而应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来促进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据此,我国地域经济开发的宏观战略不能简单套用某种模式,应根据我国地域开发的优势条件、现状基础、区域差异和制约因素等进行有机的组合。 我国地域辽阔,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城乡差异很大。在发达地区经济高度发展、产业结构优化,有信息产业、尖端技术的发展,居民充分享受现代都市的文明;而在农村甚至还有肩扛犁耕的小农经济。如果要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2050年达到70%的城市化水平,没有一种使传统农业向高新产业转移的“中间过度平台”是难以实现的。那么这种平台的搭建要借助于规模不同的农村城镇的发展来实现。本文在研究规划我国城镇网络体系的过程中,把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与城镇网络体系的构建相结合,把城镇体系作为解决目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 本文在国家的城镇网络体系规划中,认为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轴线不宜过多,而应突出对全局影响最大、地位最重要的轴线,带动这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除继续优先开发历史上已经形成的沿海、沿江两条城市发展轴带外,还应有计划地、有步骤的加强对东部体系网络的完善和中西部地区发展轴线和中心极点的建设,特别是做好大西南、大西北两大区块的城镇网络的开发,使我国的城镇体系形成以长江和沿海地区为对外的窗口——面向世界;以中西部地区为发展的腹地——背靠腹地;通过中心极点城市的建设——依靠内心的全方位对外开放,“口、腹、心”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通过多渠道区内区际流通,打破自求平衡、自成体系、条块分割、互相封锁的传统城镇网络系统。东部成网,中部成线,西部中心极点带动,东中西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渐进发展成网连片,通过建设全国性的发展主轴线串联全国性的城市群、区际性的城市群、省际性城市群、省级及省内的城镇体系。形成具动态平衡,非均衡协调发展,辐射带动的全国城镇网络发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