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原有的自然景观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逐渐被破坏,导致土地覆盖发生重大变化,土地覆盖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植被的生长和分布状况。研究城市植被发生哪些变化以及变化程度,植被变化与土地覆盖变化的关系,可以更好地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对自然环境变化的反馈作用。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作为植被结构和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和生态参数,能够较好地反映植被的生长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原有的自然景观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逐渐被破坏,导致土地覆盖发生重大变化,土地覆盖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植被的生长和分布状况。研究城市植被发生哪些变化以及变化程度,植被变化与土地覆盖变化的关系,可以更好地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对自然环境变化的反馈作用。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作为植被结构和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和生态参数,能够较好地反映植被的生长状况与分布情况。针对传统的经验模型法只将植被指数作为自变量因子构建反演模型从而使LAI反演模型精度过低的问题,本研究以福建省会福州市作为研究区,LAI为植被因子,引入了植被覆盖度和高程两个地理环境因子构建了LAI反演模型,使用2008~2018年的Landsat系列遥感数据反演了30m的福州市夏季LAI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福州市2008~2018年夏季LAI的时间变化趋势,以及2018年福州市夏季LAI空间分布特征。使用变异系数、一元线性回归系数和Hurst指数从像元尺度分析了2008~2018年福州市夏季LAI的波动程度、变化趋势和变化趋势的可持续性,并结合地形数据,分析了福州市夏季植被LAI以及LAI变化类型在不同地形特征上的分布差异。同时,利用2008年和2018年的土地覆盖数据,分析了福州市土地覆盖变化特征,统计各土地覆盖类型植被LAI的总体差异,各土地覆盖类型相互转化带来的植被LAI的损益。为了分析土地覆盖类型与植被LAI存在的空间非平稳性关系,使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索了不同土地覆盖类型与植被LAI的关系。主要成果如下:(1)引入植被覆盖度和高程值2个关键地理环境因子后,反演模型精度验证的结果发现反演值和实测值的决定系数R2由0.714提高到0.795,均方根误差RMSE由0.49降低到0.31,说明引入地理环境因子后可以提高LAI反演模型的精度,并进行了时间序列的夏季LAI反演。进一步使用2011年和2016年的实测样本点数据验证了LAI反演模型在时间序列数据上的反演精度,2011年和2016年的反演值和实测值的R2和RMSE分别为0.781、0.44和0.790、0.39,说明LAI反演模型用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反演也能取得很好的反演精度。(2)时间上福州市植被夏季LAI整体呈现增大的趋势,平均每年增大0.009。空间上福州市夏季植被LAI整体呈现由西向东,由内陆向沿海逐渐降低的趋势。对夏季植被LAI波动性分析的结果表明福州市大部分区域波动性较低,主要分布在山地和丘陵地带,波动性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城市化比较剧烈的东部平原。趋势分析的结果表明,福州山地丘陵地带LAI保持稳定;而在城市区域,主要以植被LAI减小为主,但空间差异明显,LAI减小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仓山区、闽侯县、长乐市和平潭县。R/S分析计算的Hurst指数结果表明,无法判断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的区域占56.81%,说明福州市大部分区域变化趋势可持续性无法判断,有14.05%的区域可能会持续减小。(3)福州市海拔差异较大,在不同海拔上夏季植被LAI差异明显,LAI在不同海拔上的分布特征为随着海拔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LAI在50m最小为0.85,LAI在1400m最大为4.12,当海拔大于1400m时,LAI的值随着海拔的增大而减小。LAI在不同坡度上的分布特征为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增大,LAI在坡度为3°时LAI最小为0.84,LAI在坡度为64°时LAI最大为3.08。植被LAI变化类型在不同地形因子上的分布特征的分析结果来看,在低海拔和低坡度区域占优势分布类型的为植被LAI减小类型,随着海拔和坡度的增大,植被LAI增大型逐渐变为优势分布类型,但在高海拔和高坡度区域优势分布类型为植被LAI不变型。在不同坡向上,植被LAI减小型在平地上为优势分布类型,在其他坡向上分布特征不明显。(4)不同土地覆盖类型LAI差异明显,土地覆盖比例与LAI显著相关,且两者的关系存在空间非平稳性,即不同土地覆盖类型在不同的空间位置对LAI的影响程度不同。对比一元线性回归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两种模型,一元线性回归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在福州这种林地占较大比例的研究区,一元线性回归模型难以呈现在不同空间位置不同土地覆盖类型变化对LAI的影响,而GWR模型弥补了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这方面的不足。
其他文献
近年来,由氮沉降导致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变化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对此展开诸多研究。生物质炭(Biochar BC)作为一种新型土壤改良剂,在改善土壤酸性、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例如N、P)、增加碳汇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在氮沉降增加背景下,施用BC对人工林土壤养分影响如何,进而如何改变杉木幼苗的养分吸收,目前报道还不多见。为此,本实验采用析因设计,氮沉降处理分为0(N0)、40(N1)
树轮早晚材同位素是提取湿热地区季节性气候变化信号的有效指标,福建地区也有相应研究工作开展,然而福建地区早晚材碳氧同位素年表尚未建立。论文选取对气候变化敏感且相关研究不足的福建省这一湿润亚热带地区,第一次建立该区长达215年(1801-2015)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树轮早晚材碳、氧同位素序列,通过早晚材稳定碳氧同位素序列与气象因子(温度、降水、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等)之间的相关
细根具有巨大的吸收表面积、生理活性很强,是树木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主要功能器官,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重要作用。落叶树种地上部分采取高效率的生态策略,而常绿树种则采取相对保守型的策略,但是对于常绿与落叶树种地下细根整体上的资源策略还知之甚少。此外,叶经济谱已经被证实,但根经济谱还没有一致的结论。本研究选择亚热带59个常绿与落叶树种的前四级细根为研究对象,通过测量前四级细根的养分、形态和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是南方红壤区主要植被恢复树种,受自然条件、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叠加影响,林下存在着中度甚至强度以上水土流失。推广典型治理模式,可有效减轻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质量,促进退化马尾松林的生态恢复。以乔灌草混交、条沟草灌、全坡面播草、低效林改造、封禁管理等典型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和林下严重侵蚀未治理地为研究对象,采取野外样地调查、采样、观测和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研
为了满足居民对蔬菜的需求和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设施蔬菜栽培在我国发展迅速。然而栽培过程中大量农药化肥的投入以及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导致设施蔬菜发生严重的土壤退化问题,威胁设施蔬菜的可持续发展。本实验以河南省原阳县沙岗村连续种植10年番茄的设施蔬菜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强还原处理(Reductive Soil Disinfestation,RSD)、添加生物质炭(BC)以及两者联用(BC+RSD)三种
凋落物分解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凋落物的不断输入对森林土壤碳、氮的形成、稳定和转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凋落物不同阶段分解物质的差异导致进入土壤的DOC组成不同,进而影响颗粒态与矿物结合态碳氮的组成。而氮添加使凋落物分解过程先后释放物质发生改变,从而调控土壤氮循环,可能存在对土壤不同组分的促进或抑制作用。因此,从土壤矿颗粒态与物结合态角度研究不同性质凋落物在分解过程中释放物质组成对土壤氮的影响,对认
森林凋落叶是植物组织衰老死亡或更新代谢的产物,同时也是影响土壤有机质的重要因素。凋落叶的分解会影响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特性的变化,进一步影响土壤CO2和N2O排放。本研究依托福建省三明森林生态系统与全球变研究站平台,以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和马褂木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培养试验。设置6种处理:马尾松凋落叶+马尾松土壤(PM+PM)、香叶树凋落叶+马尾松土壤(LH+PM)、马褂木凋落叶+马尾松土壤(LC+
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epidoptera:Plutellidae)是全球范围内破坏农作物最严重的害虫之一,主要危害十字花科作物。由于小菜蛾世代周期短、繁殖能力强,并对多种杀虫剂产生抗药性,使得对小菜蛾的防治日趋严峻。生物防治是当今社会害虫绿色防治的主要发展方向,昆虫天然免疫系统成为未来生物防治的一类重要靶标,而溶菌酶是昆虫天然免疫系统中的一类重要效应因子,因此研究小菜蛾
南方红壤区是中国第二大水土流失区,涉及范围广,侵蚀强度大,程度深,威胁着南方广大地区的环境问题并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南方红壤区十分迫切需要开展水土保持治理和生态恢复工作。芒萁是一种良好的水土保持植物,具有很强的生态恢复和保持水土功能,然而野外实际环境中存在限制因子限制其在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程度强烈地区的生长和蔓延。为促进南方红壤区生态恢复与重建和水土保持治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研究限制芒萁生长
农业干旱既能使农作物减产,又能引发病虫害等次生灾害,是制约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我国南方土地利用强度大、景观斑块复杂破碎的沿海平原地区,高时空分辨率遥感数据既能反映农作物受旱的时间变化过程,又能反映农作物受旱的空间变化细节,在农业干旱遥感监测中具有迫切的需求。本文以福建省漳州市为例,在分析农业干旱成灾过程的致灾因子及其监测机理的基础上,以低空间分辨率的归一化植被指数、地表温度、温度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