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药美容是目前美容医药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符合当今世界化妆品的发展潮流《。千金方》包括《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分,为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所撰,被称为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该书中有大量关于外用美容“面药”的论述,《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分别辟有“面药”和“妇人面药”专篇(实为美容专篇),是“面药”首次作为专篇出现,集唐以前中医药美容之大成,将唐以前秘而不传的美容方药公布于世,使“家家悉解,人人自知”,极大地丰富了中医美容的内容,对中医药美容的后世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千金方》外用“面药”的用药特点和规律加以论述:ν第一部分:文献综述ν第二部分:《千金方》外用“面药”用药特点与规律的分析研究ν第三部分:讨论与小结第一部分:文献综述通过对后世古代及现代文献中关于辑录和应用《千金方》外用“面药”的情况加以研究、分析,认为《千金方》中的美容中药不仅集唐以前之大成,而且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现代虽对其有广泛研究,但仍有不够深入、完善之处。第二部分:《千金方》外用“面药”用药特点与规律的分析研究1.资料选取《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六·七窍病下·面药第九》及《千金翼方·卷第五·妇人一·妇人面药第五》的面部外用方剂,去除两章节的重复方剂,最后得“面药”方《千金要方》68首,《千金翼方》19首,共计87首。按药物出现顺序,共辑得本文选取的87首外用“面药”方剂中的174种药物说法,经查阅古代、现代本草文献及《中药学》六版教材[3]、《中药大辞典》[4]、《中药大辞典》[5],将部分同药异名;药用成分相同;使用同一药物不同部位的药物;或古代按产地不同分列为两条,但现代已归为同一药物,合为同一药物并取出现频次高的药物仍按《千金方》中的原名进行命名,则最后共有药物163味。以《中药学》六版教材、《中药大辞典》中的药物性味、归经、功效为依据进行统计分析,若六版《中药学》教材已收录该药,则以六版教材为标准,若六版《中药学》教材中没有收录该药,则以《中药大辞典》为标准,若《中药学大辞典》中也未收录该药,则该药略去,不计入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的统计,但入药频次仍对其加以统计。2.方法按上述方法对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后对选取的87首方剂进行如下统计分析:2.1对87首外用“面药”方剂,用频数统计法,统计主治病症的出现频次、频率,并对出现较多的病症再使用频次、频率统计进行分析,以期揭示孙氏在治疗不同病症时的用药特点与规律。2.2对87首外用“面药”方剂中出现的药物用频数统计法,统计药物出现的频次,根据结果做进一步分析总结。2.3从用药种类及药用部位的角度进行频次、频率统计。2.4从有毒无毒进行统计。2.5从性味归经的角度做频次统计,对出现频次较高的结果做分析总结。2.6从功效用药的角度进行统计整理,并结合其治疗的病症、试图归纳遣方用药的规律。2.7对用来治疗黑干黑曾及护肤美容的方剂分别进行用药频次、频率;性味归经及功效用药的统计,以期寻找其用药特点与规律。3.结果3.1主治病症的出现种类及频次、频率分布:《千金方》外用“面药”用来治疗最多的病症是黑干、黑曾,达29频次,占全部病症的29%;其次是用于保健护肤,共25频次,占全部病症的25%,下面依次是瘢痕、粉滓、疱、去除皴黑,分别为17、14、6频次。由上面的结果,可将“面药”按其临床作用分为两大类:一是主要用于面部损容性疾病的治疗的方剂,如治疗黑干、黑曾、瘢痕、粉刺、疱、酒齄鼻等;另一类则是起保健、护肤、美容作用的方剂,如用来清洁、保湿、增白、去皱、紧肤的澡豆方、面膏、面脂、洗面药等。3.2入药频次大于等于10的药物依次是:白芷27频次、白附子25频次、葳蕤19频次、商陆18频次、(白)茯苓17频次、川芎17频次、土瓜根17频次、藁本16频次、麝香16频次、细辛14频次、防风14频次、猪胰14频次、猪脂肪14频次、零陵香(子)14频次、白僵蚕13频次、白术13频次、白蔹13频次、鹰屎白13频次、桃仁13频次、木香13频次、杏仁13频次、丁香13频次、当归12频次、冬瓜仁12频次、辛夷(仁)12频次、醋11频次、酒11频次、木兰(皮)11频次、甘松香10频次、菟丝子10频次、白蜜10频次、鹅脂10频次、鸡子白10频次,这些都是历代本草书上明确记载有美容作用的药物,而且有不少至今仍是制备美容药或化妆品的常用药。3.3外用“面药”的种类以植物药为最,占总数的63.4%;动物药次之,占总数23.5%。而植物药中,又以种子、果实入药频率最高,约占总数的27.9%。3.4孙氏应用了大量的有毒中药治疗面部疾病,全部163味中药中共有22味有毒性,这些有毒中药不惟无过,反建殊功,是孙氏用药的一大特点。3.5对163味药物中的前五十味药物,以《中药大辞典》及《中药学》六版教材为标准,进行性味分布的频次统计,可以看出在辛、甘、酸、苦、咸五味中,甘辛味药物最多,约占总数的71.4%,苦咸味次之,约占总数的25.8%;在寒、热、温、凉四性中,以温性药占最多,以51%的频率超过半壁江山。3.6对163味药物中的前五十味药物,以《中药大辞典》及《中药学》六版教材为标准,进行归经分布的频次统计,可以看出,药物的归经情况是以肺、脾、胃、肝、心经为主,分别出现23、21、19、17、11频次,频率分别为20.4%、18.6%、16.8%、15.0%、9.7%,其它则散在各经,起协同作用。3.7对163味中药进行功效用药的频次、频率统计,可以看出应用频次最多的是补虚药,为146频次,其次为解表药121频次、化痰止咳平喘药77频次、活血化瘀药68频次,以上药物大概占总体的57.6%。3.8将本文整理归纳出的治疗黑干黑曾的29首方剂中的药物进行频次统计分析,可以看出29首方剂中共出现药物100种,其中出现频次大于等于4的依次是:白芷8次、白附子8次、商陆7次、鸡子白7次、(白)茯苓7次、葳蕤6次、醋6次、防风6次、杏仁6次、川芎6次、土瓜根5次、藁本5次、麝香5次、零陵香(子)5次、白蔹5次、丁香5次、白蜜5次、白术5次、辛夷(仁)4次、酒4次、细辛4次。与整体的分布情况基本相同,但个别药物的排序稍有提前,如醋、鸡子白等。3.9选取本文总结出的治疗黑干黑曾的药物,对出现频次排序前50位的药物,以《中药大辞典》及《中药学》六版教材为标准,进行药物五味分布的频次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药物五味的频次及频率没有太大改变,只是辛味及酸味的频次增加了1次。总体上仍旧是甘辛味药物最多,且甘味与辛味相等均出现25频次,占总数的34.7%;苦咸味次之,分别出现11频次及5频次,分别约占总数的15.3%及6.9%。3.10选取本文总结出的治疗黑干黑曾的药物,对出现频次排序前50位的药物,以《中药大辞典》及《中药学》六版教材为标准,进行药物四性分布的频次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治疗黑干黑曾类的药物与总体87首外用“面药”方剂的药物的性味基本相同,从表10与表15的比较可以看出,药物的四性依次为温、寒、平,排列顺序未发生改变,但频次、频率发生细微变化。表15仍旧是温性最多,出现26频次,占总数的53.1%,寒性的频次和频率与表10相比均有所下降,分别变为15频次及30.6%频率。3.11选取本文总结出的治疗黑干黑曾的药物,对出现频次排序前50位的药物,以《中药大辞典》及《中药学》六版教材为标准,进行药物归经分布的频次统计分析,从结果可以看出,治疗黑干黑曾药物的归经情况与总体的87首外用“面药”的归经分布情况大体一致,仍旧是以肺、脾、胃、肝、心经为主,其中肺经频次最高,为22次,占总体频率的19.7%;脾胃次之,分别为21和19频次,18.8%和17.1%频率,肝、心再次,分别为16和10频次,14.3%及9.0%频率。其它散在各经,起协同作用。3.12对本文整理归纳出的100味治疗黑干黑曾的药物进行功效用药的频次、频率统计,从结果可以看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是补虚药,与87首外用“面药”的整体一致,与表7不同的是排在第2、3、4位的依次是解表药、活血化瘀药和化痰止咳平喘药,这与其临床上用来治疗黑干黑曾有关。3.13对本文整理归纳出的25首单纯美容护肤方剂中的药物进行频次统计分析,从结果可以看出,排序在前10位的药物依次是:白芷16频次、葳蕤11频次、白附子10频次、(白)茯苓10频次、商陆9频次、川芎9频次、土瓜根9频次、藁本9频次、猪胰9频次、麝香8频次,与表5、表14相对比,可以发现,白芷、白附子、葳蕤、商陆、(白)茯苓、川芎六味药物出现在全部三个表的前10位排序中,表3的另四味药分别是:土瓜根、藁本、麝香、细辛;表10的另四味药分别是:醋、鸡子白、防风、杏仁;而本表的另四味药物分别是:土瓜根、藁本、猪胰、麝香。3.14对统计出的106味美容护肤药物中的前五十味药物,以《中药大辞典》及《中药学》六版教材为标准,进行性味分布的频次统计,从结果可以看出在辛、甘、酸、苦、咸五味中,甘辛味药物最多,约占总数的65.7%,苦咸味次之,约占总数的27.4%;在寒、热、温、凉四性中,以温性药占最多,以53.1%的频率占据半壁江山。3.15对统计出的106味美容护肤药物中的前五十味药物,以《中药大辞典》及《中药学》六版教材为标准,进行归经分布的频次统计,从结果可以看出,药物的归经情况是以肺、胃、脾、肝、心经为主,将上表与表6、表11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三者只在频次上有细微差别,总体上基本没有差别,均是以肺、脾、胃、肝及心经为主,其它散在各经,起协同作用。3.16对整理归纳出的106味美容护肤中药进行功效用药的频次、频率统计,从结果可以看出,用量最大的是补虚药为66频次,占全部用药的19.5%;其次为解表药、化痰止咳理气平喘药,分别出现64频次和41频次,占全部用药的18.9%和12.1%;通过与表12、表17比较可以看出,表22的频次与频率表结果更接近于表12,而表17因其是治疗黑干黑曾的用药的功效用药分析,所以有其特有的用药规律与特点。第三部分:讨论及小结通过上述结果,文章认为孙氏在用方上有治疗与养护并重;治疗范围广,所涉病种多样;方剂讲求实效,药味不拘多少,多用散剂膏剂;巧用中医“以皮治皮、以色补色”的方法;使用植物种仁多,善用动物药,众多“血肉有情之品”的使用体现古老中医“同气相求”、“以脏补脏”思想以及使用有毒中药,以偏纠偏,不惟无过,反建中药美容殊功等众多独特之处。其次,通过对孙氏所使用药物的自身特点加以分析研究,认为孙氏重用甘、辛、苦味药;药物多以温性为主;多归肺、脾胃、肝、心经;临床用药以补虚类为最,但解表药亦功不可没。这些用药特点充分体现了孙氏临症时注重分析疾病之病因病机,根据具体结果分别施药,即便在中医外科与内科口服给药途径不同时,仍在处方用药中体现辨证论治的特点。孙氏在治疗黑干黑曾及外用护肤保健时的用药规律,作者认为孙思邈外用“面药”治疗黑干黑曾多用甘、辛,以温为主,当与孙氏对这些方剂所主治损容性疾病的病理认识有关,反映了他对该类疾病的认识多偏于寒,“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寒则易于出现气滞血瘀之症,气滞血瘀则皮毛肌腠失养,血瘀本身即可导致局部皮肤的青紫黑曾黑不泽,日久则有肌肤甲错等症,故而治疗当以温通为先,使用温性药物以促进气血的循行进而利于祛邪和恢复改善对皮毛肌腠的濡养。在美容护肤时,除重用甘辛,以温为主外,还论述了祖国医学认为面乃五脏精华之聚会,面部色泽荣枯是内部脏腑气血变化的反映,因此要达到美容的目的,必须依照不同情况施治,而据证调理相关脏腑气血,祛除病邪、护肤保健,因此所选药物多入肺、胃、脾、肝、心经。总之,孙氏美容重视外治,并且注重对辨证论治及整体观念的把握。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虽然是外用药物治疗、保健、美容、护肤,但只是给药途径不同而已,同样可以达到调理机体、祛病、养颜、美容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