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中国的文学翻译已经由上个世纪的西学东渐历变为东学西渐,向西方介绍华夏悠久的历史,传统,习俗,文化渐趋成为一种翻译的主流,引起了翻译界众多学者的重视。在这种宏观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能够向西方准确而自信的介绍中国文化,促进东西方跨文化的交流与共融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本文拟从互文性入手,探究汉英文学翻译中的互文符号翻译。互文性与翻译是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个较新课题。互文性理论发源于符号学,起初主要应用于文学批评领域。在互文性理论看来,文本中存在的一些字,词,句等符号能将一种文本和其他文本联系起来,而中国一些经典文学作品中往往存在大量的文化因素,而这些文化因素也将该文本和其他文本以及社会、历史背景联系起来,因此,文学文本中互文符号和文化因素的翻译研究有契合之处。基于此,通过对互文符号的起源辨析以及海蒂姆提出的互文指涉的翻译步骤,本文提出一种建设性的互文符号翻译模型。在该模型的关照下,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围城》的个案研究,分析得出一些具体的翻译策略与方法,比如,为保持文化因素符号层面的地位,作者采用了异化翻译策略,具体使用了直译,音译,解释,注释等翻译方法;为保持文化因素信息层面的地位,译者采用了归化翻译策略,具体使用了意译,替代,放大等翻译方法。经研究发现,互文符号应采取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才能最大限度的保存原文学作品的“异国情调”,让译文读者能充分领略到另一文化圈内的互文性联系,扩大他们的文化视野,促进跨文化交流,从而进一步论证了互文符号的恰当处理对提高翻译质量和更好地传递原作文化涵义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