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社会热点新闻中产生了大量的汉语网络新词,对这类新词的英译主要有两种迥异的策略:传统翻译策略和激进翻译策略。但前人的相关研究多着重于对传统翻译策略的补漏及点评,从社会学角度对比研究这两种策略并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根源的研究则尚显不足。本文以布迪厄社会学理论为视角,对这两种英译策略进行了对比研究。布迪厄理论中的场域、习性、资本等概念对翻译活动中译者与社会文化场域之间互动的研究有较大启示。本文从中国文化场域入手,对辨识度高、媒体广泛关注的汉语网络新词进行了探讨。论文首先对网络新词的不同英译进行了分类,并对不同译文的特点进行了简要概括和分析;接着通过网上问卷调查和当面访谈调查了社会对同一网络新词不同译法的反应,总结了两种翻译策略的优劣;最后从布迪厄社会学视角对汉语网络新词的两种译法进行了诠释。研究发现,在中国文化场域影响下,译名的选择受政治、经济、舆论与传媒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同时译者的翻译习性和文化资本也会在与中国文化场域的互动中产生影响,并进而影响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一方面,资深译者为了维持现状,控制翻译场域的话语权,习惯采用传统翻译策略。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文化场域的日益开放,网民言论自由度的日益提高,网民或年轻译者为了让改革者听到自己的声音,抒发对某些不公正现象的不满,习惯标新立异,采用激进翻译策略;网络媒体为了博取高点击率,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也会力推激进译法;社会舆论为了获得网民的认同和媒体的关注,进而掌握文化场域的话语权,使原本处理不公的社会新闻事件发生好转,也会力挺激进译法。以上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目前汉语网络新词的激进译法成为可能。总之,在翻译汉语网络新词时,传统翻译策略和激进翻译策略的选择,主要受中国文化场域的影响;同时译者也会在与场域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各自的翻译习性,他们为了追求文化资本,会为控制文化场域的话语权而做出不同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