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半个世纪中,越来越多的译者关注汉语典籍英译,并希望借此将中国的文化介绍给国际社会。《诗经》在汉语典籍中从文学及文化的角度都具有重要价值。长期以来,学者及译者对于《诗经》的开篇之作—《关雎》已从文学批评、语言学等角度展开大量研究,但尚不能提供一个全面的角度。随着认知学科的发展,本文作者拟采用一个崭新的基于认知语用学的理论模式对一篇汉语典籍展开对比研究。作者将选取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关雎》译本为此对比研究提供例证。关联—顺应模式是由中国学者在斯波伯和威尔逊创立的关联理论及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论的基础上提出的。然而,它并非简单地将两个理论合并,而是将两个理论有机结合并整合了两者的优势。在此模式中,翻译是一种明示—推理交际行为,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译者基于源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在认知环境中做出假设,并试图找到与源文的最佳关联。第二阶段中,译者尽最大努力向目标读者传达其在第一阶段中获得的最佳关联。在传达的过程中,译者需顺应目标读者的认知环境,而该顺应引导了译者在翻译中的语言选择。有意识的顺应发生语言结构的所有层面,并且译者将根据不断变化的认知环境随时调整顺应。通过将关联—顺应模式应用于《关雎》两个译本的对比研究,本文作者有如下发现:第一,该理论模式适用于对翻译作品的具体分析及对比研究;第二,对目标读者认知环境的顺应引导译者在翻译实践中达到最佳关联,因此,该理论模式也能为未来翻译实践提供参考。希望本文能为汉语古典诗歌翻译的理论及实践做出一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