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电纳米材料的电熵效应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_breakco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实验上关于铁电材料巨电熵效应的报道引起了研究者们的热切关注。具有巨电熵效应的材料可以广泛地应用于芯片等电子器件的制冷、热泵、热电换能器、能量收集器等领域。尤其是基于电熵效应的新型的制冷方式是非常环保、节能、高效的,因此也有可能会取代传统的气体压缩制冷方式。而且实验上可能制备出基于电熵效应的小尺度的制冷器件,所以可以用于解决目前棘手的集成电路散热问题。对铁电纳米材料电熵效应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在工业和科技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是当前材料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研究领域中的前沿课题。本文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研究了铁电纳米材料的电熵效应:1热应力对铁电纳米壳层的电熵效应和介电调谐率的影响采用修正了的Landau-Ginzburg-Devonshire (LGD)理论研究了生长在不同的纳米线衬底上的BaTiO3纳米壳层的电熵特性和介电响应。在计算中充分考虑了表面曲率导致的应力、壳层与衬底之间的热膨胀失配导致的热应力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当纳米壳层的厚度下降到2nm时依然可以保持铁电性,并且在临界尺寸附近体现出很大的热电系数。压缩热应力不仅能显著增强BaTiO3纳米壳层的电熵特性,而且有效地提高了BaTiO3纳米壳层的介电调谐率。更重要的是,和块材料相比,BaTiO3纳米壳层具有很大的电熵效应:以Si为衬底时,绝热温度差ΔT (Tm) =2.09 K,以MgO为衬底时,绝热温度差ΔT (Tm) =2.33 K。因此实验上可通过选择不同的纳米壳层尺寸、退火温度、不同的热膨胀系数的衬底材料来调控热应力,从而获得增强铁电纳米材料的电熵效应的有效途径。2室温下PbZr0.95Ti0.05O3薄膜的反常电熵效应通过引入Kittle的双子格模型研究了PbZr0.95Ti0.05O3薄膜在外加电场诱导下的反铁电→铁电相变的电熵效应。首先,我们成功地拟合了PbZr0.95Ti0.05O3薄膜的双电滞回线,并分析了电场诱导的反铁电→铁电相变的物理机制,计算结果表明PbZr0.95Ti0.05O3在反铁电相下子格的极化要比铁电相大,这与实验已有的结果是一致的。其次,PbZr0.95Ti0.05O3薄膜的反铁电相的熵要远比铁电相低,所以当外加电场将PbZr0.95Ti0.05O3薄膜由反铁电相扭转到铁电相时,体系的熵是增加的,即一个正的外加电场差值ΔE产生了一个正的熵变ΔS。这与通常意义上的电熵效应是不同的,因此我们首次提出了“反常电熵效应(Abnormal electrocaloric effect)”的概念。更令人兴奋的是,这个反常电熵效应是非常显著的。我们的理论计算结果是ΔT = ?8 .8K (ΔE= 600kV/cm),根据实验数据估算的结果是ΔT= - 10.8 K,而且我们可以在室温附近很宽的温度区间内获得巨大的反常电熵效应。这也为获得巨电熵效应提供了另一条有效的途径。
其他文献
在许多多体量子系统中,随着系统某些外部参数达到它的临界值,在零温情况下量子系统会发生量子相变。一般说来,量子相变的发生伴随着处于临界点时量子系统基态的能级交叉或者是某
随着微晶、合金、岩石、陶瓷,复合功能材料等的广泛应用以及一些纳米材料、微器件、微结构和微系统的深入研究,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微(细)结构固体材料。特别是能够找到合适的检
碳纳米管由于具有典型的中空结构和异常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广泛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其具有很大的长径比,在储氢方面受到各国科学家的普遍关注。人们用不同的理论,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不
建立在冷暗物质(CDM)和近标度不变原初扰动的结构形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宇宙大尺度和星系形成和演化的整体性质,已成为现代标准宇宙学模型的基础。但该理论在解释宇宙的小尺度
多孔金属材料具有密度小、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大等特点,是一种性能与宏观结构一体的新型功能结构材料。由于拥有吸音、阻尼、减振、散热等多种优异性能,多孔金属材料被广泛的应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的发展现状,并简要叙述了高离化原子理论研究的发展和成就。详细介绍了全实加关联方法(FCPC)的基本思想及利用此方法进行理论研究所取得的
学位
自1987年光子晶体概念提出后,现已经过了二十多年的研究发展。光子晶体具有周期性结构,其周期一般为光波长量级,在其中传播的光子具有类似于电子在普通晶体中传播的规律。光子晶
量子纠缠是基于量子理论的不可分离态的非经典非定域的强相关联,鉴于量子纠缠这一特殊性质,它在量子计算、量子隐形传态、量子加密以及量子信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一直以
量子信息科学是由量子力学和信息科学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涉及物理、数学、计算机、通讯、工程和材料等多门学科。近二十年来,量子信息科学在理论和实验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