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外高校近年来组建越来越多的跨学科平台来承担和完成重大科研任务。但是,现行的跨学科平台评价模式和教师评价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跨科学研究可持续发展。本文根据若干教育评价理论,分析国内外高校跨学科平台及其教师的评价模式,反思国内外实践中的不足,探讨成功经验带来的启示,以促进跨学科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在探讨高校跨学科平台的评价模式时,本文选取了荷兰作为案例,深入研究了荷兰高校跨学科平台内外双循环评价模式,得出四个区别于传统评价的特征:突出科研质量与研究生培养、应用性贡献、灵活性以及第三方评议机构的参与。通过国内现状研究和国别对比,笔者发现我国跨学科平台的评价模式存在评价目标不具长远性、评价标准不完善、评价主体不稳定三大问题。因此笔者建议国内高校跨学科组织在已经基本成功搭建跨学科研究平台、积聚部分教师进行跨学科研究的现状下,应从以发展为导向,明确评价目标;完善评价标准;跟踪评估专家,建立专家库;重视评价后续工作的完善这四方面着手。在对跨学科平台的教师评价模式进行研究时,本文以美国三种跨学科平台的教师评价模式为例,即密歇根大学的合约践行评价模式、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目标达成模式和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合二归一模式,笔者从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等方面剖析三种模式的特点,以教育评价理论为基础,笔者发现这些评价模式在设计以及实施过程中,首先遵循按岗具体评价的原则;其次,以人为本,始终以尊重教师为导向。回归国内,本文选取了并以国内实践中比较成熟的A大学B研究院为例,查看其教师的评价标准、评价程序等,发现其存在评价标准不合理,评估专家不稳定,以及评价主体之间缺乏共识等问题,建议运用CIPP评价模式全面和客观地对跨学科平台的教师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本文提出高校要有效地推进跨学科评价,首先需重新审视学术价值观,提升学者的创造性,同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其次,要平衡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给予平台更多的自主权,使跨学科平台对评价的态度从疲于应付转为自觉参与,从而建立起内外结合、相辅相成的评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