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明清时期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医案的用药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其用药规律,为本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借鉴。方法:以中医古籍中与冠心病心绞痛相关的中医症状和中医病名为检索词,使用中华医典(第五版)软件检索出相关的明清医家的医案,再逐一阅读,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甄别出其中属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医案,在Excel2007软件支持下建立数据库,分别从医案的分布,药物的功效分类、使用频次、性味、归经、处方来源等角度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明清时期医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用药规律。结果:1.医案分布情况:共检索出明清时期医案992个,经过甄别,其中属于冠心病心绞痛的医案仅有92个。除去前后重复以及缺乏用药记录的,共有82个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医案,涉及药物106种,使用频次599次。2.药物功效类别规律:涉及了《中药学》药物分类中的18大类药物,按包含药物种数排列由高到低依次为补虚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温里药、化湿药、平肝熄风药、利水渗湿药等;按药物使用频次排列依次为化痰止咳平喘药、理气药、温里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化湿药、清热药、化瘀止血药等。3.药物频次规律:使用频次在10次以上的药物共15种。排在前十位的依次为半夏、瓜蒌、薤白、桂皮/枝、茯苓、橘皮、枳壳/实、生姜、酒、甘草,占所有用药频次的54.10%。4.药性规律:无论是按包含药物种数还是按药物的使用频次,由多到少均依次是温性、寒性、平性、热性、凉性。其中温性药占了药物总数的50%和药物频次的61.44%,寒性药物占了药物总数的24.53%和药物频次的22.37%。5.药味规律:按包含药物种数由多到少依次是辛、苦、甘、咸、酸、淡、涩,其中排在前三位的占总数的88.96%;按药物频次由高到低依次是辛、苦、甘、淡、咸、酸、涩,其中排前三位的占总频次的92.51%。6.归经规律:按药物频次由高到低的归经依次为肺经、胃经、脾经、心经、大肠经、肝经、肾经、膀胱经、胆经、小肠经、三焦经、心包经。其中排在前六位的占了总数的89.30%。7.处方来源规律:使用频次大于10次的药物依次为半夏、瓜萎、薤白、桂皮/枝、茯苓、橘皮、枳壳/实、生姜、酒、甘草、旋覆花、杏仁、于姜、厚朴、郁金,从药物组成上看涵盖了《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中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茯苓杏仁甘草汤、橘枳姜汤、桂姜枳实汤等六首方中的全部用药。结论:明清时期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医案用药以化痰止咳平喘药、理气药、温里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为主;药味以辛、苦、甘味为主;药性以温性为主,其次为寒性;归经以肺、胃、脾、心、大肠、肝经为主。提示冠心病心绞痛在病位上与五脏相关,而尤其以与心脏相邻的脏腑关系最为密切,在病因病机上与痰湿水饮、气滞、血瘀、寒凝、气阳亏虚有关,尤其是和痰饮、气滞、寒凝、气阳亏虚关系最密切,治疗上多采用辛温助阳散寒以及甘温补虚、苦温燥湿祛痰的药物。另外寒性药物的广泛使用可能同防止温燥药物伤阴有关,也可能同当时的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已经重视到了热邪在本病发病中的作用有关。从方药分布看,来源于《金匮要略》的方药应用最为广泛,提示经方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因疗效确切而受到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