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将选修的校本课程纳入了高中生物学课程结构中,要求教师由课程的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自主开发合适的校本课程。然而,目前大多数校本课程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将选修的校本课程纳入了高中生物学课程结构中,要求教师由课程的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自主开发合适的校本课程。然而,目前大多数校本课程的开设较随意,课程资源利用不充分,实施成效不高,校本课程难以固定化、精品化。因此,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开发符合新一轮课程改革需要的校本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在查阅了大量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需要和实施学校的资源等,开发了生物学校本课程《校园内的药物知识探索》,并进行了教学实践,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研究综述。本部分内容阐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起源、定义与形式,生物学校本课程的发展现状,课程评价的模式,核心素养的提出与发展,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落实途径等内容,并根据以上内容确定了本研究的思路。第二部分:《校园内的药物知识探索》校本课程的开发。本部分主要结合实例分析了《校园内的药物知识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首先,从校内外环境和学习的需求等方面进行了前期分析;然后,结合生物课程标准确立了提高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课程设计取向,制定了课程的目标;随后,根据课程的价值取向和课程目标选取与组织本课程的具体内容,提供了课程的实施建议;最后,依据CIPP模式构建针对本课程的评价体系。第三部分:《校园内的药物知识探索》校本课程的实践。本部分主要阐述了《合理服药探究》、《校园内药用植物识别与标本制作》两项课例的实践过程及其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第四部分:《校园内的药物知识探索》校本课程的评价。本部分研究依据所构建的校本课程评价体系,运用自行开发的评价工具从背景、输入、过程和成果等四个方面对《校园内的药物知识探索》校本课程已经实施的部分进行了评价。本研究较系统地阐述了《校园内的药物知识探索》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过程,可促进高中生物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也可为课程改革中生物学相关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一定的实践依据。
其他文献
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W10是从植物根际筛选获得的一株生防细菌,能较好地抑制多种植物病原真菌,田间防治效果明显。该菌生防机制主要是产生一种抗菌蛋白。为
枯草杆菌由于具有非致病性、分泌蛋白能力强的特性和良好的发酵基础,是目前原核表达系统中表达和分泌外源蛋白较理想的宿主。但由于受自身分泌蛋白酶多、构建的重组表达质粒
众所周知,群的数量刻画一直是群论领域的重要课题。数量刻画的关键在于所用数量的多少,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期望能用较少的数量去刻画群的性质结构。在上世纪80年代,Fields获奖得者J.G.Thompson提出“同阶型群具有相同的可解性”这一猜想。猜想到现在没有得到完整解决,但人们从最高阶元素的个数出发找到了猜想成立的一些特殊条件。而在同一时期,施武杰教授提出“用群阶和元素阶之集刻画有限单群”的猜想。猜
网络支付方式成为现代经济社会的主要支付手段,被越来越多的人群所接受。网络支付方式的使用者由以青年人群为主延伸到各年龄阶段人群。在这一延伸过程中,部分老年人群由于其
新时期,石化、煤化行业实现了迅猛发展,其建设规模持续拓宽,创设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另一方面,伴随而来的安全事故成为建设阶段中的多发问题,引发的伤亡事件总量居
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MS),建立了同时定量测定6个细胞色素P450酶(CYP)探针代谢产物的方法。用甲醇和乙腈混合溶剂沉淀肝微粒体孵育液中的蛋白,在ZORBAX-C18色
伴随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以及建设项目日益复杂化和大型化,建设项目冲突问题愈发严重并且以团队冲突最为突出。在建设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通常存在功能性冲突和破坏性冲突,不同
克隆植物能通过克隆整合很好地适应逆境或扩展生境。基于克隆整合,研究克隆植物的抗逆性以及对不同压力环境的适应性在很多方面值得深入。本文应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在温室内
随着科技的进步,开发和利用太阳能的条件大大改善,太阳能显示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光催化技术能够通过光催化剂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从而氧化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因此被认为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技术。光催化技术的核心是设计并合成出合适的光催化剂,而早期常见的TiO_2以及ZnO受限于其较大的禁带宽度,因此仅能利用太阳光中部分紫外光,没有很好地利用可见光。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作为一种新型的非金属高聚物
数字经济已经来临,商业模式已经改变,越来越多企业的核心价值无法在财务报表上得到恰当的反映,传统财务报告与业务相关性不断下降,另一方面,随着财务智能化的发展,信息技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