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过原始经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三种形态,逐步过渡到知识经济这一新型经济模式上来。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存储、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的最终成果表现在创新上。为了发展知识经济,必然要寻求开展有效的技术创新的方法,各种创新体系开始出现并逐渐发展完善。创新体系可以分为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企业创新体系。无论在哪个层次的创新体系中,企业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合作成为体系的核心,由此便逐渐形成以“产学研”形式出现的技术创新联盟。
“产学研”这一技术创新的模式在实践中有效地促进了人类技术水平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一个系统,“产学研”由一系列紧密配合的运行机制组成:从促使各方进行合作的动力机制到合作模式的选择机制,再到合作对象的选择机制、各合作方之间的知识转移机制,最后是合作成果的利益分配机制。各种机制环环相扣,彼此配合,构建了一个支撑合作顺利进行的紧密框架。本论文以“三创载体”这一产学研合作的具体案例为研究对象,深刻剖析此模式运行当中的各个机制,综合运用制度经济学和博弈论,发现合作过程中各种机制的运行问题,评价各种机制的运行效果,以增进对我国产学研合作事业的了解。
研究结果表明“三创载体”的动力机制是清晰的,模式的选择也是适合实际情况的,合作对象的选择机制也能够有效地甄别出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在分析知识转移机制的过程中发现,领军人才主要以讲课和带领实验团队的形式传授给南工大的学生以前沿性的知识,本人认为可以采用论坛和座谈会的形式作为补充,在一种轻松开放的环境中达到彼此交流的目的。同时为了在合同期内更好地消化吸收高水平的知识,不仅要有良好的人才选择机制,还要建立起高素质学生的选拔机制。通过对利益分配机制分析发现,在合同期间内各方产权是明确清晰的,利益分配也是有效的。但一旦合同到期,在一方拥有创新成果的专利所有权的情况下,另一方所创办的企业是否还能够无偿地使用并未在合同中明确规定,由此便成为一个潜在的问题。
论文的研究成果为“三创载体”的实际运行提出了改进的方向,同时也为我国其它产学研合作项目提供了实践与理论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