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病理试验、生理测定和抗病性分析,对红果油茶抗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如下: 自然状态下各果色类型油茶对炭疽病抗性差异极显著。攸县油茶林间未发现感病单株,为高抗品种。红果油茶普遍表现抗病,发病率平均在1%以下,青果油茶个别单株发病率高达100%,平均发病率也在25%以上,为感病类型。杂色果油茶发病率介于红果油茶和青果油茶之间,为中等抗病类型。 潜伏侵染在油茶生长的不同时期及不同品种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油茶生长的初期(5月)和成熟前期(9月),果实中潜伏的病菌较少,潜伏侵染概率在10%左右,且各果色类型间差异不大。8月炭疽病高发期,果实潜伏侵染概率较5月果实生长初期有显著增加,其中青果油茶的增加值在6倍以上,极显著高于红果和杂色果油茶类型。 油茶红果、杂色果、青果类型果皮滤液的pH值及缓冲容量在5~9月间变动幅度较小,与各类型抗病性的相关不显著。抗感病类型pH值变动范围在2.74~3.65之间,差异不大。 炭疽菌分生孢子在油茶果皮滤液中的萌发率与各品种抗病性呈显著正相关。5月油茶果实生长初期,炭疽菌分生孢子在油茶各果色类型果皮滤液中的萌发率均较小,孢子芽管长度在1~3μm之间,各抗感病类型间差异显著。8月中下旬果实进入重量生长及油脂转化期,分生孢子在不同类型油茶果皮滤液中的萌发率及芽管长度均有大幅度增加,其中感病的青果油茶果皮滤液中的孢子萌发率高达96.3~100%,是红果类型的2倍,攸县油茶果皮滤液中只观察到有1.8%的孢子萌发。9月底油茶果实成熟前期,分生孢子在各类型油茶果皮滤液的萌发率除攸县油茶为11.5%外,其余6个品种都高达50%以上,红果、青果、杂色果类型间孢子萌发率差异不显著,青果油茶果皮滤液中孢子萌发芽管长度稍高于红果和杂色果油茶。 随着油茶果实成熟度的增加,果皮中的还原糖、可溶性总糖和花青素含量呈明显的递增趋势。果皮中还原糖含量与各类型油茶病情指数呈弱负相关。攸县油茶果皮中的还原糖含量高达5.67%,与其它六个类型相差近5倍,其余红果、杂色果、青果间差异不显著。油茶果皮中可溶性总糖含量与各类型抗病性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293。攸县油茶的总糖含量比其它六个品种平均高18.30%,抗病的红果油茶果皮中的总糖含量平均比感病的青果油茶高22石8%。以岩寺红果为试材进行果皮色素理化性质测定,筛选出酸化甲醇为最适提取剂,提取出的花色素理化性质与花青素相似,因此初步认为使油茶果皮呈现红色的主要成份是花青素,并对不同果色类型油茶果皮中的花青素含量与其林间抗病性作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油茶果皮中的花青素含量与各果色类型的林间抗病性呈显著正相关。在果实生长初期,红果油茶果皮中的花青素含量即比感病的青果油茶高近1倍,比杂色果类型高70.7%。8月中下旬为炭疽病高峰期,油茶果皮中的花青素含量与抗病性的正相关性表现更为显著。 以浓度为 IXIO’个加l的分生抱子悬浮液针刺接种于各果色类型油茶果实,置 25 C保湿培养,研究各果色类型接种前及接种后生理活性的变化及与抗病性的关系,结果如下: 未接种的油茶健康果皮PAL活性与各类型林间的感病指数呈显著的负相关。红果、杂色果油茶果皮PAL活性分别比青果类型平均高45.3%和24.l%。接种炭疽菌后各类型PAL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不同果色类型的酶活性增加值差异极显著。抗感病类型的PAL活性变化趋势均为具两个酶峰的曲线,但抗病红果油茶在接种后的PAL活性增加值显著高于感病青果类型,酶峰1的出现也较早。 总体来看,油茶健康果皮PPO活性与各类型的抗病性呈弱的正相关,但同一采集地的各类型油茶果皮PPO活性与抗病性的相关性显著,采自岩寺的各果色类型的 PPO活性平均比舒城各类型高 61.40%。接种后,抗、感病油茶果皮 PPO活性明显增高,随即达到一酶活性峰值(峰1),4~7d左右达到或趋于另一酶活性峰值(峰*)。油茶抗病红果类型峰 1出现早于感病青果类型,峰值的高低与各油茶类型在林间的抗病性表现基本一致。油茶健康果皮POD活性与各果色类型油茶的林间抗病性未达到显著相关。接种后红果、杂色果油茶的POD活性变化呈一迅速上升的单峰曲线,青果类型的反应较迟钝。 果皮中木质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抗病的红果油茶健康果皮中的木质素含量略高于杂色果和青果油茶。接种4d后,红果油茶的木质素含量有显著增加,青 2果油茶在接种后变化不明显。 电导率测定结果表明:未感病状态下,48h内,除舒城青果的外渗电导率比其它类型平均高刀刀二%外,其余 6个品种间差异不显著。接种后,青果油茶的电导率值增加值显著高于红果和杂色果油茶,各果色类型的电导率增加值与其抗病性呈显著的负相关。 钙盐(浓度为 1200 n g/ml的 CaCI*对不同类型油茶果汁培养基上的炭疽菌菌丝生长和抱子芽管伸长表现出直接的抑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