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特别关注城邦和个体灵魂的双重整全,由此对诗进行了一场审查运动并提出了一些看似矛盾的诗学观点。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柏拉图的诗学思想: 第一部分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分别从真和善两个方面来批评诗。因为在哲人苏格拉底看来,城邦就如同本篇对话第七卷中讲到的那个洞穴一样,充满了黑暗和无知。而它里面的诗,我们可以称之为“洞穴内的诗”,就如同墙上的影子一样,不仅不真实更不能喂养人的灵魂。首先他运用“线段喻”来表明诗所把握到的“知识”其实只是“意见”而已,且与真理隔着三层距离。其次他用“绘画喻”来说明诗只是“模仿的模仿”,是诗人用镜子照出来的结果,只是对事物的简单而又机械的复制。最后他用“洞穴喻”来说明诗传授给人们的只是事物的影子而已,而它传授给人的东西也只是些虚假的东西而已。总之,柏拉图认为这种“洞穴内的诗”不仅不利于个人灵魂的健康发展而且还会对城邦的和谐安定构成威胁。 第二部分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带领“洞穴内的诗”走出黑暗和无知的洞穴,这主要分为两个步骤。首先诗内部的革新运动,包括删除部分故事情节尤其是有关死亡的描写以及重新规定诗的写作体裁。其次是诗要接受哲学理性的指导。因为哲学关注的是整全,追求的是真理,因此它就不会轻易地被现象世界所迷惑甚至是束缚。就此苏格拉底旨在劝告人们不断地审查和反思自己当下的生活,认识到自己的有限和无知,最终实现自我的超越。 第三部分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发明了一种新诗,这种新诗不仅超越了城邦洞穴,而且还要再次下到它的里面。这是因为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不仅关注个体灵魂的整全而且还关注城邦的整全。首先他把诗和思融合在了一起,实现了审美和说教的统一。其次他解释了为什么他的新诗要再次下到洞穴。第一,他认为诗应以人为关怀对象;第二,他认为诗比哲学更接近城邦,并且能够缓和城邦和哲学之间的矛盾。最后他证明了他的新诗为何能够下降到洞穴内。第一,诗具有审美实践性。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能够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第二,诗还具有审美审美超越性。作一门文学艺术,诗一方面来源于现实,另一方面经过诗人的想象和加工,又能超越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