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世界农业大国之一,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面对新时期我国土地供需矛盾的现实情况和严峻的粮食安全形势,协调好人口、资源、经济的关系,积极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不断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以农用地作为主要生产资料的农业是保障社会经济运行的基础产业,从我国现实国情出发,对数量有限的农用地进行集约利用,是缓解土地供需矛盾和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有效途径之一,进而使得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良性发展。
本文以成都市为例,在对成都市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的基础上,一方面从时序上采用协整理论从纵向分析2000-2011年间农用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从空间角度采用空间相关分析从横向分析两者之间在成都市19个区(市)县的相关性,得到如下结论:
(1)通过多因素综合评价法测度表明,2000-2011年间,成都市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逐年改善,从2000年的0.2389上升到2011年的0.7850,期间全市经济发展水平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11年全市农用地集约度最高的区域分布在郫县、新都、温江、双流等近郊区,金牛、青羊等中心五城区的农用地集约利用程度处在全市19个评价单元的中游水平,农用地利用程度相对较低的区域位于全市金堂、彭州、邛崃等远郊区。2011年全市经济发展水平呈现由中心城区向外递减的分布规律。
(2)通过时序上动态计量分析表明,成都市农用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存在着长期均衡的一阶协整关系,同时两者间也是双向因果关系,两者间相互作用效果有所不同。对于农用地集约利用带来的冲击,经济发展在当期呈现响应,而对于经济发展的冲击,农用地集约利用滞后呈现响应。两者对彼此间的标准差冲击随着时期的增加呈现正向递减的反馈机制。
(3)通过空间上相关性分析表明,成都市农用地集约利用在整体上的集聚化程度没有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成都市农用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关系以圈层分异的特征展现:中心城区呈现经济发展水平高、农用地利用水平低的空间关系特征;近郊区呈现经济发展水平高、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高的空间特征;远郊区呈现经济发展水平低、农用地利用水平低的空间关系特征。
最后笔者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关建议,这有助于为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土地管理工作提供依据,从而对农用地进行合理用地规划和配置安排,因地制宜提升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为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土地资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