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对象是李安的电影作品中的中西美学语境。李安是电影史唯一一位华裔奥斯卡导演,在其所推出的十一部电影中,获奖无数,深得中西方观众肯定。深厚的中西文化内蕴是李安电影最大的特色也是致胜的关键,因此他的艺术创作是值得借鉴的成功典范,文化策略的成功值得深深探索。本文透过八个文本的中西美学语境的比较与对话,研究李安对中西美学价值的选择差异;如何时而回荡在中西两极的对立,又时而在两个不同中奏出和谐乐章。李安外儒内道,作品如其人,电影里个体受中国儒道思想之父权体制压抑的痛苦,与内心渴望追求西方理性自由的冲突点。然而在历经长久追求最后却在得到自由时又选择放弃,而回归追求群体社会秩序的中国美学,这一点在目前中西文献中尚未有人研究。最终坚持的中国艺术美学精神,达到物与神游的中国审美境界,作品中意与象、形与神,在矛盾与统一中产生感知的精神意蕴,成为富有哲思迷人风格的当代电影。本文从文化内涵、影像语言上耙梳其中的中西美学,与之比较并论述,序论到结论中一共七个章节研究李安电影的文化,摘要如下。 第一章首先温故,分析台湾文化对李安的影响。通过李安家庭特殊的离散背景的嗳昧的身世与乡愁的理解,造就他创作心理基础,“1949”流浪与乡愁,从失落的年代谈起:以离散美学为理论基础,牵引出作者李安对其父亲因战争远离故土,有家归不得的乡愁与思念,借着影像叙事即是对心之所在的原乡无限怀念的投射,並藉此表达心中对中国古典文化图像的想象。从此岸到彼岸、从逃离到孤立,到成长背景父亲的家庭教育,与他的关系,如何形成他压抑的个性的影响,这样的外省家庭在台湾这个移居的异地,又有着如何的文化适应问题,这样的家庭所面临的身份认同:困惑与质疑,离散情愁:从到美国求学后一样这样身份认同与文化差异更复杂了,从梦幻到现实,“圆一个原乡的梦”一直深藏在他心中,这与他的电影创作题材与表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第二章回归到电影本体的批评,沿着一个离愁下的家庭对中国美学想象与渴望,分析李安电影文本中的中国,探索深藏其中浓厚的儒道传统文化与道德美学,从情感的压抑、父权的压迫、背叛的行动,一一分析李安自身与电影中所追求的的儒家伦理情结与道家美学,儒、道两家表现在于社会理想在当代所遇到的困境。如何解决这困境呢?“天.人关系”可能是一个答案,是李安电影中的想追求的人的自然与自由的状态,李安电影中“形、神关系的追求,这些对“道”的演绎与影像中的“禅意”,是其电影里重要的“悟”特质与审美,审美先于创作,影像中的艺术形象与境界,都是李安脑海创作的欲望浮现。 第三章分析李安电影中的西方美学,从二元对立的叙事手法开始,李安电影中之“理性主义”美学,李安电影中存在对理性的推崇的批判,从压抑与冲突到理性的失落,不同的阶段看西方理性追求至极的荒谬,于是感性的探求,是否有制衡的可能。再来“罪与罚”、“创伤与记忆”来分析李安电影中之精神分析美学。最后是李安电影中之“乡愁”与“局外人”,在电影西方美学的比较与阅读中看见离散美学,从银幕内到银幕外,探索李安电影西方美学。 第四章是以比较美学的方法,研究李安电影中的中西美学之融合,“和而不同”与“二元对立”美学之融合,从剧作结构角度与人物角色角度,研究李安跨越疆界的影像书写。这样的融合也包含二元对立的冲突,“伦理”与“自由”美学之冲突,包含中国家庭伦理对抗西方个人主义,还有“理性”与“感性”二元之抗衡,最后寻求“伦理”与“自由”的调和。最后以电影中“藏”与“显”美学,创作形式与内容到身份与情感之“藏”与“显,作为电影中西美学对照。 第五章神与物游—李安电影、人生之中西美学复调,李安电影之中西美学复调,李安作品中的“情”与“境”,“意”与“象”,李安电影与人生的中西文化融合从文化困境到跨文化的美学融合。地域迁徙,从此地至异地(from hereto there),人文的融合,从自己至他者(from self to others),李安电影正如其人生在中西之间穿梭,展现了一种复杂而多层次的复调。 结语以悲剧结局的“韵外之致”为题,总结本文研究的两大主要观点与结论,一、李安所建构的悲剧美学观点:通过“死亡与悲剧”的设置追求内心的内外和谐;李安电影具有独特的“隐”、“谜”、“谐”,通过三者寻找其悲剧之的韵外之致。另外,悲剧结尾也是对自身创伤的一种回应。二、李安所建构的中西美学观点:中电影中西美学的冲突与融合,对中国美学与艺术精神的最终、也是最高的追求。三、李安电影对全球华语电影的启示:李安对文化差异的自觉与反省,是其为电影找到对中西异质文化共存的可能,使他能真正做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真正在艺术形式与内涵做到“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