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篇论文的中心主题是对华严哲学的现代诠释,全论着重考察、分析和阐释了如下几个重要的问题:一、通过系统深入地考察华严哲学的理论资源和思想基础,确证印度大乘中观、唯识和如来藏教对华严哲学的决定性奠基意义,由此显明,尽管华严宗是由中国佛教学者所创立,但华严哲学的思想内核纯全源自于印度的大乘佛教。二、澄清现代研究对华严哲学的一些常见和根本性的误解,特别是对它的实体论误读。由于在现代研究中华严哲学经常被误读为一种实体论或本体论哲学,华严哲学的本真意义被严重地遮蔽了。本文将敞明华严哲学是一种深刻的内在关系存在论,其思想的真正核心乃是空性,而空性的基本意义之一正是要解构一切实体性的思执,因此华严哲学根本不可能是一种实体论哲学。三、通过对华严哲学本真意义的现代解释,论文将充分显明,华严哲学不仅通过地论、摄论学派与印度大乘唯识古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渊源关联,也是印度大乘中观学派的直接继承者,同时,它还是对整个东亚佛教思想产生了极大影响的印度大乘如来藏思想的最重要的阐释者。华严哲学实际上是印度大乘中观、唯识和如来藏教佛教思想的集大成者,代表着大乘佛教思想的一个巅峰。四、作为中国佛教最后成立的宗派之一,华严哲学为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大乘佛教的传统主流思想提供了最重要的教理体系之一,因此,对华严哲学本真意义的澄清,也将为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大乘佛教的主流思想在近现代研究中受到的激烈批判提供强有力的理论辨护。全文分为导论部分和四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章节。导论部分对“哲学与宗教学视域下的现代佛学研究”之考察,实际上是对本文的一个潜在写作意图的说明,亦即力图通过对华严哲学的解说尝试性地为佛教思想提供一种佛教本位的现代诠释。为此导论部分着重讨论了佛教与宗教,佛教哲学与一般哲学体系之间的关联与差异,通过对现代佛学研究中的“汉语语境”和“西学话语权”问题的考察,表明近现代佛教研究的主导性方式乃是以西方学术的视角、立场和方法来解释佛教,相对于此,文中提出一种以佛教为本位的现代佛教诠释,通过佛教在现代语境中的重新表达来展现“作为佛教的佛教”,它将有别于以西学为本位的佛教诠释。其后的四章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和主题对华严哲学作了系统性地研究。第一章以“华严经、华严经学与华严哲学”为名对一些相关问题展开基础和引导性的说明。第一节解说华严宗尊依的根本经典《华严经》,以对《华严经》的文献学考察为重心。第二节考察了国内华严研究中较为通行的“华严经学”与“华严宗学”分界,提出“华严学”、“华严经学”与“华严哲学”的重新界定,并由此分析了华严哲学的“佛教特性”与“中国特性”。此节的后半部分以华严宗的五位祖师为中心,对华严哲学的思想发展脉络和宗派成立简史作了简要介绍和分析,讨论了华严思想史中的儿个重要问题,如初祖杜顺的著作考辨、五祖宗密的禅学传承源流等。第三节对现代华严哲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区作了深入的分析,指出现代研究对华严哲学的实体论误读主要源白于忽视和割裂了华严哲学与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唯识和如来藏教思想之间的深刻渊源。第二章是对华严哲学理论渊源的系统考察,分别对大乘中观、唯识和如来藏教的哲学思想作了深入细密的分析,内中涉及佛教的诸多核心概念和根本义学问题的讨论。由于印度大乘中观、唯识和如来藏思想不仅为华严哲学的建立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基础,而且,华严哲学本身就是一个将这三者含摄于内的整体佛教体系,对大乘中观、唯识和如来藏教的深度诠释本身就属于华严哲学最核心的内容,故此,这一章节也可以视为对华严哲学的一种奠基性的先行解释。第三章分析了华严哲学的判教理论,由此显示了华严哲学的整体架构。内中解说了华严判教的基本角度和特色,并对华严宗的三种有代表性的判教,即宗密的三教判、法藏的四教判和华严正统的五教判分别作了专节性的讨论。重点分析了华严判教理论中历来争议最大的两个问题:一是华严判教与天台判教之关系,二是五教判中大乘顿教安立之合理性。华严判教理论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在于它将印度大乘如来藏教系统整理为一类与中观、唯识并列的大乘教派,并以“理事无二”来整体界定其教义宗旨,这对大乘如来藏教的现代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第四章解说严哲学的核心思想,是全论的主体部分。第一节分析了华严哲学对大乘中观的深度诠释,表明华严哲学的真正核心正是大乘中观的空性。华严以一种特有的空性诠释方式将佛教的“缘起论”解释为一种普泛的“内在关系存在论”。借用一种现代的函数命题形式,华严哲学作为内在关系存在论的意义可以得到清晰的说明。第二节以唯识学中的两个基本论题“三自性”和“因六义”为中心,重点分析了华严哲学对唯识学的创解。第三节则以“性起”概念和“本觉”问题为中心,深入分析了华严哲学对如来藏教的深度诠释。第四节以无尽缘起、六相、十玄为重心,解说华严宗对《华严经》义的哲学诠释,从中将可以清楚地发现,华严宗对《华严经》的哲学诠释正是以中观、唯识和如来藏的教理为基础展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