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免疫规划政策是预防疾病,保障公民健康,促进全球卫生事业的发展,从源头上降低医疗成本的一项国家层面开展的宝贵措施与手段。目前我国免疫规划政策已覆盖14种疫苗,可用以预防15种传染性疾病。单从国家宏观层面上来看,我国免疫规划工作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国家免疫规划相关政策也不断增改,日趋完备,人民健康水平得到了稳步提升。然而,相较发达国家水平仍显不足,在政策实施的具体过程当中,仍然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公共价值理论认为,以公民满意为根本才能产生出符合公民需求的政府行为。执政党主导的政治系统必须关注社会系统的价值偏好,并将其付诸政府决策和行为才能使得社会系统良性运转。本研究聚焦于免疫规划政策执行问题的研究,免疫规划政策的执行效果如何,可以用两个问题来解答:一是已经实施的免疫规划政策的有效性,即是否达到了有效遏制传染病的流行与蔓延,起到了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提高全民健康质量的效果;二是政策执行过程的合理性,即免疫规划政策落实是否到位,公民的参与性、政府回应性如何等。为了解答上述两个问题,本文一方面对建国以来我国免疫规划政策的变迁历程,及现有免疫规划政策的实施现状进行了梳理与总结,以探究我国免疫规划政策的执行成效。另一方面,以公共价值为理论基础,关注公众的价值偏好与利益诉求,借助M.麦克拉夫林的互动理论模型,以免疫规划政策工作的基层执行主体“社区医生”与政策目标群体“儿童家长”间的互动调试过程为切入点,探究免疫规划政策实际执行中两者间价值偏好与利益诉求的互适调整过程。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本文采用探索性的质性研究思路,对免疫规划政策执行问题进行探究。研究选取L市的17名儿童家长和6名社区医生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获取一手研究资料。采取类属分析法辅以内容分析对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和凝练,得到政策执行主体与目标群体各自在免疫规划政策刺激下的价值偏好类型与特征,并据此分析得出二者利益价值互适匹配形成的四种模式。本研究认为,在免疫规划政策在基层的执行过程中,政策执行主体与目标群体价值偏好和利益诉求的的互动调试程度,是决定着免疫规划政策的执行效果的重要因素。据此分析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优化建议与举措。从而为进一步扩大免疫规划和完善相关政策体系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