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针对传统吐温试验中的一些不足之处,摸索一种新型的吐温试验方法,以提高马拉色菌菌种鉴定的准确性。方法制作不同浓度梯度的吐温平板,将马拉色菌菌悬液滴加其上,37℃培养5天,对菌落孢子进行计数,通过方差分析,获得较适于马拉色菌生长的4种吐温(20、40、60和80)的浓度。利用7种马拉色菌标准株验证新型的吐温培养基。结果4种吐温最适于马拉色菌生长的浓度为2%。新型吐温培养基在对7种标准株的鉴定中得到了良好的验证。结论新型吐温培养基显著提高了马拉色菌菌种鉴定的准确性,同时也提高了马拉色菌鉴定的效率和经济性。2.观察引起不同临床色素表现的马拉色菌与角质形成细胞共培养液对B16F10黑素瘤细胞黑素合成的影响。方法MTT法筛选不同比例的马拉色菌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率的影响;不同组共培养液培养B16F10细胞6天后,测定B16F10细胞增殖率、黑素含量、酪氨酸酶活性和酪氨酸酶蛋白表达。结果角质形成细胞与马拉色菌在1∶10比例以下,角质形成细胞的生长状况不受马拉色菌的影响(P>0.05)。当比例提高至1∶20以上时,角质形成细胞的生长受到显著抑制(P<0.01)。色沉区马拉色菌与角质形成细胞共培养液引起B16F10细胞黑素含量、酪氨酸酶活性和酪氨酸酶蛋白表达增加(P<0.01),细胞增殖率无明显变化(P>0.05)。色减区马拉色菌共培养液的作用与之相反。结论马拉色菌通过与角质形成细胞相互作用,影响B16F10细胞酪氨酸酶的活性和表达,调节黑素合成。不同色素异常皮损来源的菌株其影响效果截然不同。3.探讨引起花斑癣不同临床色素表现的马拉色菌与角质形成细胞共培养,导致与黑素合成相关的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用色沉和色减区分离的马拉色菌与角质形成细胞共培养,在不同时间段,收集上清液,ELISA法测定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FGF)、内皮素-1(ET-1)、神经生长因子-β(NGF-β)、白介素-1a(IL-1a)、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a(TNF-a)和干细胞因子(SCF)的动态变化。结果马拉色菌刺激角质形成细胞分泌IL-1a、IL-6、TNF-a、ET-Ⅰ增加(P<0.01)。未检测到b-FGF、NGF-β和SCF的产生(P>0.05)。色沉区马拉色菌刺激产生的ET-1显著高于色减区马拉色菌(P<0.01)。结论不同马拉色菌刺激角质形成细胞分泌黑素合成相关因子的能力不同。ET-1在花斑癣色素沉着中可能起了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