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AN)模型大鼠神经中枢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NAc)与延髓头端腹外侧区(rostral ventrolateral medulla,RVLM)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神经通路联系,并参与AN模型大鼠心血管功能的中枢调节,从而为进一步阐明AN患者心血管功能的中枢调节机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取成年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适应性喂养一周,采用“饮食-运动模拟法”进行AN模型制备,时间为21天。通过观察模型大鼠的体重、摄食量的变化进行模型鉴定,每日按时监测体重,当体重低于正常喂养大鼠体重的2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时,可认为成功制备了神经性厌食症模型。然后通过Powerlab多通道生理记录系统分别同步记录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RVLM神经元放电活动以及外周心血管功能指标。采用荧光金逆向示踪法,在正常大鼠和模型大鼠的RVLM核团注射荧光金后,用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NAc是否有荧光金逆行标记神经元分布,分析NAc与RVLM间是否存在形态学联系;通过电刺激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NAc核团,统计分析两组大鼠RVLM神经元放电活动及外周各项生理指标经过电刺激之后的变化,判断NAc与RVLM两核团之间是否存在功能学联系;如果存在联系,将进一步分析该通路联系是否参与AN模型大鼠心血管功能的调节。结果:1.AN模型大鼠造模前后体重的变化对正常组大鼠和AN模型组大鼠的体重数据每天按时进行记录,在3周的模型制备时间结束后,对两组大鼠的体重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模型组大鼠体重低于正常组体重的2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时(P<0.05),提示神经性厌食症大鼠模型制备成功。2.AN模型大鼠心血管功能及RVLM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变化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N模型组大鼠心率(heart rate,HR)、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和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显著降低(P<0.05),RVLM神经元放电频率显著增加(P<0.05)。3.NAc与RVLM的形态学联系在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的RVLM核团注射荧光金0.5μL(4%FG)后,用荧光倒置显微镜均能够观察到在室旁核、NAc核团有荧光金逆行标记神经元分布。4.NAc与RVLM的功能学联系分别电刺激正常组和AN模型组大鼠NAc。在正常组大鼠,与刺激前相比,经200μA(200μA,0.2ms,100Hz,0.2s)刺激后,大鼠SBP显著性降低(P<0.05);经400μA(400μA,0.2ms,100Hz,0.2s)电刺激后,大鼠SBP(P<0.01)、HR(P<0.05)均显著性降低,RVLM神经元放电频率显著增加(P<0.01)。在AN模型组大鼠,与刺激前相比,经400μA电刺激后,大鼠SBP、HR均显著性降低(P<0.05),RVLM神经元放电频率显著增加(P<0.05)。另外,400μA电刺激后,模型组的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MAP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而RVLM神经元放电频率有升高趋势。结论:研究结果显示:神经性厌食症大鼠模型可以通过饮食-运动模拟法得以成功建立;大鼠伏隔核与延髓头端腹外侧区存在神经通路联系,表明该神经通路可能参与了AN模型大鼠心血管功能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