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以SPECT心肌灌注扫描、冠状动脉造影及心电图结果作为参照标准,探讨将128层螺旋CT心肌灌注和延迟增强用于评估心肌缺血及心肌活性的可行性,从而协助缺血性心肌病的诊断及治疗。 材料与方法: 1.选取本院2010年7月至2012年4月已行冠状动脉造影或血管重建术的缺血性心脏病即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患者共35例[(男性30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53.53±11.71)岁]进行MSCT心肌灌注、延迟增强扫描,其中15例患者行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NTG)介入99mTc-MIBI SPECT心肌灌注显像。所有病例采用德国西门子128层螺旋CT,其中15例SPECT检查采用TOSHIBA7100A。 2.对应SPECT、冠状动脉造影及心电图检查结果,CT心肌灌注检查获得各感兴趣区的CT值、血流量(blood flow, 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及时间-密度曲线(time-density curve,TDC),延迟增强扫描获得异常强化心肌节段,各段心肌室壁运动。NTG介入99mTc-MIBI SPECT心肌灌注显像检测心肌存活节段。 3.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分析缺血及正常心肌CT值、各灌注参数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心肌存活节段及局部室壁运动行x2检验(McNemar检验方法)。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35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中,CT心肌灌注扫描均发现与冠状动脉造影、SPECT及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相对应的低灌注区。 ①缺血心肌在CT首过灌注密度(90.28±7.29)Hu低于正常心肌(141.05±9.54) Hu,CT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②缺血心肌BF(20.41±8.27) ml/100ml/min、BV(9.03±2.73)ml/100ml、TTP(19.33±3.95)s及MTT(22.40±10.15)s与正常心肌BF(92.26±9.48)ml/100ml/min、BV(20.43±2.77)ml/100ml、TTP(12.22±1.11)s、MTT(5.01±1.32)s比较,BF、BV减低,MTT和TTP延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③时间-密度曲线(TDC)分型:34例正常心肌呈上升稍快继而平缓下降的曲线形态,缺血心肌20例呈缓慢上升斜线,10例呈近乎水平直线,5例类似于正常心肌灌注曲线。 2.MSCT心脏延迟增强扫描与硝酸甘油(NTG)介入99mTc-MIBI SPECT心肌灌注显像结果比较:在15例患者255心肌节段中,心肌延迟增强扫描显示有232段心肌存活,SPECT心肌灌注显像有225段心肌存活,两种方法检测结果18段梗死心肌完全一致,17段心肌不一致,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MSCT室壁运动分析与99mTc-MIBI SPECT心肌灌注比较:在255个心肌节段中,MSCT室壁运动分析发现88段室壁运动减弱,其中81段SPECT提示缺血;167段室壁运动正常,其中6段SPECT提示缺血,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28层螺旋CT心肌灌注、延迟增强扫描可用于诊断及定位心肌缺血和心肌存活,在缺血性心脏病诊断及治疗决策中起重要指导作用,该技术将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