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士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自先秦以来,历代不乏其人。虽然隐士群体并非中国古代士阶层的主流,但他们代表了一种独特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其影响遍及社会的各个方面。他们游离于政治权利之外,不事王侯,不慕名利,以自己的独立人格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他们既是中国文人群体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因素。目前学界对隐士的界定及分类等基本问题虽多有阐述,但一直众说纷纭,难成定论,有待进一步的研究。隐士是追求精神远胜于物质的一类人群,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过着十分贫困的生活,为求生计,他们选择了农耕、占卜、采药、教书等不同的生存方式。关于汉代隐士的地域分布,有一种很普遍的隐于民间的现象,和一般印象中的隐士多隐于山林不同,他们多是在自己的故乡或是四处游走,以占卜、教书等方式过着隐于民间的生活。隐逸思想起源较早,先秦的隐逸思想主要源于儒道两家,二者并行不悖,共同构成了早期隐逸思想的理论基础。西汉时期,随着大一统王朝的建立,隐逸思想在先秦时期的基础上有所转变,并且逐渐呈现出儒道结合的趋势,朝隐现象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两汉之交及东汉时期,受时代生活的影响,隐士大量出现,隐逸思想的内涵也有了很大的转变,自先秦以来逐渐形成的这种文化传统,和“仕”一起成为了士人的两种基本生存方式。隐逸文学既包含了隐士的文学创作,也包括具有隐逸思想的文学作品。隐士大都具有较高的学识修养,是古代文学创作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的四皓、梁鸿等都是著名的隐士,他们所作的《四皓歌》、《五噫之歌》、《适吴诗》等都是优秀的隐逸文学作品。另外,汉代还有很多表达了隐逸之思的文学作品,贾谊《吊屈原赋》,张衡《归田赋》等都是其中名篇。随着隐士的出现,一些著名的隐士如汉代的四皓、向长、禽庆、严光等,其事迹往往被人们当作典故在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逐渐形成后人心中的隐士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