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孝道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底色,作为一种德目对中国社会和历史影响之大世所罕见。古往今来,对于传统孝道的论述和解读材料可以用浩如烟海来形容,但大都集中在专门史的领域,若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待相关史实,传统孝道及其思想可以视为社会控制和社会化的主要方式,对群体的社会生活秩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思想,是可资开发的理论宝库。本文以治专门史的文献研究法,将孝道视为社会思想,以秦汉史实为依据,用社会思想史的视野重点研究了以下内容:孝道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扩展和演变过程。在远古的原始氏族社会,社会生产力落后,人们无力对抗自然,产生了图腾崇拜。而后农业文明逐步确立,“敬天事鬼”的祖先神灵崇拜取代了图腾崇拜,进入三代后祖先崇拜与祭祀逐渐确立,“尊祖敬宗”的孝意识萌发。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时,小家庭经济的确立使孝道具有了“善事父母”之义。宗法家族社会的确立和儒家文化的发展,明确了尊卑长幼的伦理秩序,“孝”朝着“忠”的方向发展而去,孝道因此完成了由个人向群体的扩展,成为了一种社会伦理本位。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大一统历史时期,其首创之功为后世所垂范。秦虽短促,且奉行法家治国,秦在法律上对于不孝罪的严惩是其重视孝道的重要体现。汉承秦制,吸取了秦亡的教训,以儒术统一思想,并援法入礼。统治者从诸多方面发挥孝道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在“优老”、举孝廉、惩罚不孝罪和“三老五更”的基层治等方面颇具特色,有力地推进了孝道思想的世俗化,“移孝作忠”贯穿其中,形成了“以孝治天下”的局面。孝道思想影响和形塑了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取向。“人生不能无群”决定了个人与社会的互构关系,孝道规范着每一阶层的行为和社会角色,以“软”控制的方式使得整个社会呈现出有序的状态,古代中国人修齐治平的社会理想与此密切相关,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特征也寓于其中。孝道思想在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面临着向现代化转向的问题。秦汉孝道思想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它的研究和发掘能够使人们重新认识孝道的治世作用,也可为当代中国的养老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同时也凸显出了文化寻根的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