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碳收支核算的中国省域碳补偿问题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yueemo11223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绿色经济既是时代给予我们的选择,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它承担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使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对我国各地区来说,碳中和都是其要达到的目标。由于各地区不仅生态环境存在较大差异,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其实现的难易程度不尽相同,而碳补偿是协调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与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手段。作为一种碳排放主体对碳吸收主体实施补偿的行为,碳补偿是推动实现碳减排、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它在推动不同地区的公平、绿色、协调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为各地区实现资源的再配置以及地区的低碳转型,继而实现碳中和,基于碳补偿机制,论文的研究思路是,先分别基于能源平衡表等、清查数据对各地区碳排放量、碳吸收量进行了核算;再从生态公平的角度出发,分别基于超效率SBM模型、当量因子法对碳排放量、碳吸收量进行了修正,从资金供给的角度构建了包含各地区经济效率、自然禀赋、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碳补偿模型;在对其空间特点及空间效应进行分析后,又从资金需要的角度计算了各地区碳补偿优先级;最后,根据论文研究内容给出相关结论及建议。基于论文研究目标,从碳补偿机制出发,按照研究框架,确定了研究内容和研究顺序,共包括六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为论文的理论基础部分,包含了前2章的内容。在确定了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等内容后,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外部性理论、生态价值理论为支撑来展开后续研究。随后,对国内外有关碳补偿的相关文献分为碳补偿的内涵和机制、基础数据来源、研究领域和研究尺度、碳补偿模型的构建和修正4个方面进行梳理,这些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为论文进一步研究和拓展碳补偿问题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启示和研究思路,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因此,通过对目前碳补偿研究问题的总结,论文在以下几点着重考虑:能源燃烧是关键排放源,对于这类排放源,尽可能使用更为详细的核算方法。不同于以往碳补偿研究中所用能源消费数据,论文使用基于能源平衡表修正后的能源消费量来核算能源燃烧碳排放量,避免了火力发电与供热部分的重复计算,不仅对能源平衡表的应用有所拓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测算的精度。同时,在碳补偿标准的测算中,对于各地区在碳排放、碳吸收这两端的公平性均有考虑,对两个总量进行了修正。最后,不仅从资金供给角度对各地区碳补偿进行了测算,还从资金需求的角度确定了各地区碳补偿优先级,并对碳补偿率展开了影响因素分析等。第二部分为碳收支的核算及其分析,包含了第3章和第4章,这部分不仅为论文奠定了数据基础,也为后续提出碳排放量、碳吸收量的修正进行了铺垫。第3章确定了碳收支核算内容及其核算方法等,并基于研究目标确定了碳收支核算的原则和范围,以我国《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和《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06)》等相关研究确定了各分项具体的核算方法及其参数。其中,对于作为关键排放源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核算最为详细(基于能源平衡表计算出各类能源消费量),基于此项数据,核算其碳排放量,连同其它分项核算结果最终可以得到2000~2019年全国及各地区的碳收支清单,为后文碳补偿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在全国和各地区的碳收支分析中,发现能源燃烧、工业生产过程是主要的碳排放量来源,而森林和农作物是主要的碳吸收来源。后续引入了碳排放生态压力模型和碳排放经济效率模型对各地区碳排放的公平性问题进行讨论,从生态和经济公平的双重视角来全面把握我国范围内各地区的碳排放的特点,发现经济效率相对较高,生态容量相对较小是多数地区的共性;同时各地区间的两个系数及其变化又存在着差异性。第三部分为碳排放量和碳吸收量的修正模型,包含了第5章。碳排放量和碳吸收量作为确定碳补偿额度的基础数据,这两个指标值的大小直接决定了碳补偿的主体和客体。在第4章基于生态、经济公平的角度对各地区碳排放的公平性问题分析中,发现各地区间在生态容量、经济效率这两个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从碳补偿的机制中可以看出,碳补偿的实质是通过资源的再分配来进一步推动社会和生态的公平性。对此,论文考虑从经济效率和生态公平的角度对碳排放量和碳吸收量进行修正。当生产不具备完全效率时,其所投入的生产要素会存在冗余,这些冗余量不仅无益于经济发展,还会因资源的浪费对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再次施压,产生额外的碳排放,而这些也需要向生态环境付费。论文选取了含有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将基于它得出的非期望产出冗余量以加法形式将非期望产出冗余量叠加到原有碳排放量的基础之上。因此,对于经济生产非效率(*<1)的地区,其碳排放量将会被放大;而当一个地区的生产完全有效时(*≥1),不存在冗余量,即这些地区的碳排放量仍保持原有的水平。对比修正前、后的碳排放量,发现基于超效率SBM模型对原有碳排放量进行修正,虽未改变其原有基本布局,却加深了各地区本身的特点,碳排放量较多的地区仍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这些地区,尤其是华北地区内的河北、山东两地。关于碳吸收端,从生态公平的角度改进和优化了碳吸收修正因子。基于公平性的考虑,参考碳排放端的修正,对利用当量因子法构建的碳吸收修正因子再做调整,实现了对生态本底较好地区的“不克扣”,以及对生态本底差地区的“补贴”效果。生态价值服务能力的空间布局与我国地理分布的特点保持一致,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强的态势。利用包含此因素构建的调整因子对碳吸收量进行修正,与碳排放量修正前、后的数据对比,碳吸收量总是小一些,同时其分布也未集中于某一特定区域内。其中,碳吸收量较多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边远地区,如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一是得益于其天然的地理位置,二来则是由于其地域较为辽阔的原因。第四部分是碳补偿模型的构建与分析,包含了第6章。论文先从碳补偿资金供给的角度,确定了能反应地区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碳补偿系数,其中这两因素分别又是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反映,连同碳交易价格、修正后的净碳排放量进行碳补偿模型的构建。因此,所构建的碳补偿模型包含了各地区的经济效率、自然禀赋、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这些因素。其次,基于此系数和其它相关数据测算出各地区碳补偿额度进行了分析,发现地区横向累计碳受偿额度远小于累计碳支付额度;碳补偿整体布局基本仍呈现出自东部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小的态势,由碳支付地区向碳受偿地区过渡,对于碳排放量、碳吸收量的修正使得碳支付和碳受偿地区的区分更为明显。随后,借助于全局、局部空间自相关模型来判断不同年份各地区碳补偿的集聚情况,碳补偿的全局Moran’s I值显示各地区碳补偿存在正的集聚效应。最后,经过对现有文献的查阅、思考、总结以及对碳补偿量化过程的再思考,通过研究碳补偿率的影响因素来反映碳补偿问题的影响因素。论文结合实际情况和数据的可得性,从经济发展、能源消费、产业结构、地区开放度、农业生产投入要素、森林面积等8个方面来确定碳补偿率的自变量。经过检验,确定使用时期固定效应的SDM模型进行分析,发现碳补偿率存在正向的溢出效应,邻近地区的碳补偿率每提高1%,将会使得本地区碳补偿率提高0.312%。在后续的空间效应分解中发现,对于所有地区来说,能源消费量、化肥施用强度是抑制碳补偿率最主要的因素。第五部分是确定各地区碳补偿优先级,包含了第7章。这一部分从资金需求的角度出发,考虑各地区对于碳补偿金额的需求程度,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碳补偿优先级进一步改进后并分析,根据优先级评价矩阵,最终确定了不同年份的重点碳支付区和碳补偿区。相比于原先的碳补偿优先级,改进后的’由于考虑了地区碳赤字的严重程度以及碳盈余的富足情况,提高了净碳排放量超过研究区所有碳赤字地区平均水平的地区支付的可能性,以及净碳吸收量超过研究区所有碳盈余地区平均水平的地区被补偿的可能性。第六部分是结论与建议部分,包含了第8章。这部分对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并对碳收支核算、碳补偿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论文在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了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工作:(1)不同于以往碳补偿研究中所用能源消费数据,论文使用基于能源平衡表修正后的能源消费量来核算能源燃烧碳排放量,避免了火力发电与供热部分的重复计算,不仅对能源平衡表的应用有所拓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测算的精度。(2)从生态公平的角度改进和优化了碳吸收修正因子,一方面避免了生态本底较好地区其碳吸收量被“莫名克扣”,另一方面又对生态本底较差的地区实现了一定的补偿。(3)不仅从资金供给角度对各地区碳补偿进行了测算,还从需求的角度考虑了各地对于碳补偿资金的迫切程度,使得碳补偿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其他文献
<正>一、依托习作力训练系统,构建习作力评价体系1.整合教学资源,构建故事创编类习作力训练系统依据课程标准提出的习作目标,根据对教材解读,借鉴关于习作力的研究成果,我们构建了统编教材故事创编类习作力训练系统(见表1)。2.依托习作力训练系统,构建习作力评价体系有了循序渐进的训练系统,习作力的评价,就可以依托训练系统,分项实施。以《我来编童话》为例,在习作评价时,我们将训练目标转化为评价要点(见表2
期刊
<正>专利申请号:CN202120383212.8公开号:CN215310831U申请日:2021.02.20公开日:2021.12.28申请人:昆山市惠盛实业有限公司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废弃电解铜回收处理的节能环保装置,包括电解箱、余热回收箱、净化箱和过滤箱,电解箱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升降架,且电解箱的下端连接有余热回收箱箱盖,余热回收箱箱盖的下方设置有余热回收箱,余热回收箱与余热回收箱箱盖的连
期刊
英语教学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学是较为重要的阶段,而初中英语听力教学又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听力训练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感,从而能最大程度提高初中英语教学的效率。为此,本文主要对英语听力教学作出了简要的分析,以期能更好地提高初中英语教学的效率。
年轻干部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源头活水”。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培养选任年轻干部是决定我们命运的问题”。当前,高校年轻干部存在政治素质有待提升,年轻干部储备不足,艰苦环境磨炼缺乏,培养选拔渠道不宽,干部激励机制不活等问题。新时代,高校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在“提升政治素质、拓宽来源渠道、强化关爱培养、坚持严格管理、健全激励机制、加大使用力度”六个步骤方法上下功夫,切实加强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纳布啡预处理复合瑞芬太尼对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切除术患者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拟在全麻下行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切除术患者90例,所有手术均为日间手术,男女不限,年龄20~65岁,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30例:瑞芬太尼组(R组),0.1mg/kg纳布啡复合瑞芬太尼组(N1组)和0.2mg/kg纳布啡复合瑞芬太尼组(N2组)。R组在麻醉诱导前5min静脉注射生理盐
随着全球变暖,干旱已经成为限制玉米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提高玉米品种的抗旱能力,保证粮食生产,已经成为玉米研究者的重要目标。因此,挖掘玉米耐旱相关基因,用于抗旱品种的培育,对玉米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自交系吉740和H438构建的F2群体作为实验材料,构建抗、感两池,进行BSA重测序分析。同时对玉米耐旱相关性状的QTL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利用元分析方法鉴定出玉米一致性QTL(MQTL),通
目的:在消毒供应中心对实习生的规范化带教期间,探究评判性思维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在消毒供应中心接受实习的学生中,选择了100例作为本次研究观察的对象,平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在带教中分别采用了规范化带教和评判性思维干预后的规范化带教。观察比较2组实习生的评判思维掌握情况、考试成绩以及对教师的评价情况。结果:同对照组的观察指标相对比,实验组的实习生考试的理论成绩、实践操作成绩、对评判思维掌握度、对
探讨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联合情景案例教学对新入职规培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与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显示,SBAR沟通模式有助于培养新入职规培护士良好的沟通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增强其评判性思维能力和临床工作自信心,并提升其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
本文系统梳理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影响产业链关联的理论机制,基于2007~2020年中国上市公司年报和投入产出表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来揭示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产业链关联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促进产业链关联水平的提升,且存在滞后效应,利用工具变量法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倾向匹配法解决内生性问题并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但是这种促进作用在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不同维度、不同时间存
为明确微生物菌剂在内蒙古河套地区中度盐碱土壤改良中的作用,可为盐碱土壤质量提升提供技术支撑。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方法,以空白处理(CK)为对照,设置3种微生物菌剂处理,包括丹路牌微生物菌剂(DL)、自主研发的复合微生物菌剂BZ1T/1-15(由芽孢杆菌、芽单胞菌和草炭组成),其使用量分别为570 kg·hm-2(BL1)和1 140 kg·hm-2(BL2)。分析不同处理措施下的土壤盐分、养分